虽然“他”从前也是个千娇万宠的大少爷,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现在,“他”还是能比吴歧少些少爷“包袱”的。
毕竟“包袱”都是自己给的,在前路未知、很可能遇到危险的情况下,这种东西既不当吃,也不当喝,只能耽误时间、让自己花费更多体力。所以“他”果断把它摒弃了。
“他”把手电叼在嘴里,从包里掏出一副手套给自己戴上(不然手上但凡擦破点皮,“同居人”都得哼哼唧唧抱着“他”假哭,哎~~),然后双手双脚并用,在地上跐溜跐溜往前爬。
好在这条暗道没什么危险,“他”既没遇到机关,也没遇到“粽子”或什么诡异生物。
大约爬了十来分钟,通道就逐渐开阔起来,不像一开始那么逼仄;再后来,“他”已经完全可以在通道内直立行走。
又转了两个拐角,走了一盏茶,通道高度已经变成两人多高的巨型方洞,且通道前方隐隐传来光亮。
“他”知道,是出口到了。
看这通道此时的高度、大小,“他”判断,前方所及之处,必定相当开阔。
“他”快走两步,行至出口,却并未着急出去,而是先站在出口,打量外面的情况。
只能说,这出口外的场景,比“他”想得还要惊人——这应该是个祭祀用的神殿。
也得亏“他”所在出口,位于洞窟三分之二以上的高处,让“他”大致能看清整个洞窟的全貌:
这洞窟足足有7、8个足球场那么大,最中间是一个梯形祭祀台。
土台有十多米高,分为上下三层:最下一层,占地有几百平米;从下往上,面积依次减小。且每层之间,都有可以攀登的台阶。
土台最上方,立有一根青铜祭祀柱,高约20余米。顶端有一青铜圆环,直径约3m,刻有云雷纹,粗细如汽车方向盘。
圆环内,有一实心球体,被手指粗细的青铜链,悬于圈环左上方。实心球正中刻有金乌,应该代表“太阳”;
而圆环右下方,有一回旋镖形器物。其器自下而上,被一小青铜棍,连接在圆环上,此器物刻有鸱鸮,代表“月亮”。
整体来看,这根祭祀柱,很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也表现了这种祭祀文明,对日月、金乌和鸱鸮的崇拜。
而且这几种图腾,在女神像后的帛画上,也出现了。
难道这帛画,记录的就是眼前这种文明?图中求“长生不老”药的男子,就是沿袭这种文明的某国君,或诸侯王?
“他”一时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但眼前最让人震惊的东西,并不是这占地颇大的祭台,和这根耸立在中央的祭祀柱。
只见祭台四角,还分别半跪着一个,身披铠甲的人(?)。他们腰悬一柄青铜重剑,低垂的脸,隐藏在头盔的护甲里,叫“他”看不真切。
而距铠甲人数米远的地方,是一个个整齐码在地上的陶罐。
可就是这些陶罐,让一向冷清,甚至有些漠然的“他”,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自己头皮发麻,天灵盖都快炸开了——
这些陶罐每个有半人多高,罐口是一个个已经风干,甚至已经变为骸骨的,女人的头!
这,这是人祭!
而且看这祭台边上,密密麻麻,少说也有上千的陶罐,这场祭祀的规模可见一斑。
人祭,顾名思义,就是拿活人当祭品、搞祭祀。最早出现在夏朝,主要目的是祈求神明保佑,实现和神明的无障碍沟通。
这种祭祀方法,惯来被称作古代“恐怖片”。
但夏朝时,人祭还只作为小规模事件,可到了屁大点事,都要先占卜(祭祀之前的动作)一下再说的商朝,“恐怖片”就直接升级成了“灾难片”。
古代被当祭品的人,叫“人牲”。以商朝为例,光已知祭祀“人牲”的方法,就至少有几十种:
例如:
“伐”:是将“人牲”斩首。
“奚”:是手执“人牲”头发,以斧钺砍下其头。
“卯”:是从上而下,将“人牲”身体剖开。
“副”:可以参考某些喜欢对人“掏心掏肺”,尤其是腰子的地区或国家。
“刿”:用锋利的刀,劈杀“人牲”。
“烄”:将“人牲”置于火上焚烧。
“俎”:将“人牲”剁成肉酱。
其他还有,将“人牲”以棍棒击毙、埋入土中、沉入水中,将“人牲”晒干,做成肉脯,等等。
但其中最恐怖的,无疑是“而”,就是烹蒸人牲。
“人牲”的主要来源有三种:
其一是:战俘;
其二是:奴隶或边远地区的流民、异族;
其三是:皇亲、贵族——没错,有些人凶起来,连自己人都不放过。就比如:商朝。
但这种“高级宴席”,只有在祈求国运昌盛、来年风调雨顺时,才会祭献给神明“享用”。等闲时候,神明是吃不到这种“大菜”的。
再看这些罐中女子,“他”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些罐子的罐口,大约只比女子们的脖子粗一点。这就意味着,女子要把头钻进罐子里,或是让身体从罐子里出来,是绝无可能的。
那这些女人,是怎么被塞进这些罐子的?
“他”略有听闻过,如果把人骨用醋泡个十天,骨头就会变软,甚至可以打成一个结。
先不提这种方法可不可行,几千年前的人,会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尸骨吗?
如果能想到,那这里上千的尸骨,要用多少醋来浸泡?
虽然早在公元前8世纪,中国就有了关于醋的文字记载,但是醋在古代,属于比较贵重的奢侈品。
例如周朝时,《周礼》一书记载:“醯人掌五齐、七菹”。
“醯人”就是周王室掌管五齐(酿酒的五个阶段)、七菹(韭、菁、茆、葵、芹、菭、笋七种腌菜)的官员。
“醯人”需要先熟知酿酒技术,才能酿醋;
且“醯人”的官员规模,在当时已经仅次于酒。说明醋及相关制品,在皇帝饮食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再比如,南北朝时,官员、名士间相互宴请,把有无醋作调料,视为这场筵席,是否高档的标准。
所以用醋泡尸骨,使其软化后,再塞入罐中的做法,如果尸骨数量极少,或许还可行;但像这祭祀殿中,如此规模庞大的尸骨,再用这种方法,就几乎不可能了。
如果从外部装不进去,那从内部呢?
“他”暗自思索,然后有了一种令人震惊的想法:
这些女人,该不会从罐里长出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