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芦的别名如下:
野兰:这是漏芦最常见的别名之一,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狼头花:这一别名形象地描述了漏芦的外观特征,因其花序形状类似狼头而得名。
鬼油麻:这一别名较少见,但在一些文献中也有提及。
独花山牛蒡、和尚头花:这些别名多用于描述漏芦的形态特征,常见于植物学或中药学文献中。
此外,漏芦还有一些地方性别名,如大脑袋花、郎头花等,但这些名称的使用频率较低。功效与作用
1.清热解毒:漏芦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炽盛引起的痈疽发背、乳房肿痛、瘰疬疮毒等病症。
2.消痈散结:能消散痈肿,促进脓液排出,对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者,常与连翘、大黄等配伍应用;对于乳房红肿疼痛欲成痈肿者,常与瓜蒌、蒲公英、贝母等配合使用。
3.通经下乳:可用于治疗乳汁不通,常与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以增强通乳的效果。
4.舒筋通脉:适用于湿痹拘挛、骨节疼痛等症,能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5.其他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漏芦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抗氧化、保肝、抗菌、抗炎、镇痛等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禁忌
1.孕妇禁用:漏芦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妇服用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应禁用。
2.气虚者忌用:漏芦苦寒,易伤正气,气虚者服用可能会加重气虚症状,故气虚者忌用。
3.疮疡平塌不起者忌用:此类患者使用漏芦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不宜使用。
4.儿童慎用: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使用漏芦时应谨慎。
中医药理
1.性味归经:漏芦味苦、咸,性寒,有毒,归胃经。
2.功效主治:根据《神农本草经》等古籍记载,漏芦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等。其清热解毒、消痈肿的功效,是因其苦寒之性能够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通经下乳则是因为其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使乳汁通畅。
3.配伍应用:在临床应用中,常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情进行配伍。如治疗乳痈肿痛,可与蒲公英、金银花等配伍;治疗痈疽发背,可与黄芪、连翘等配伍;治疗乳汁不通,可与王不留行、路路通等配伍。
4.使用注意:内服用量不宜超过10g,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外用时应适量,避免大面积使用。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漏芦的食用方法》
漏芦鸡蛋汤
1.材料准备:漏芦10克,鸡蛋100克。
2.制作方法:将漏芦洗净,放入锅中,加一大碗清水,煮熬15分钟后,去掉药渣,烧开后,打入鸡蛋即成。
3.功效:具有催乳的功效,适用于产后乳汁不通者。
漏芦猪蹄粥
1.材料准备:猪蹄1只,通草3克,漏芦10克,粳米100克,葱白、味精、精盐各适量。
2.制作方法:通草、漏芦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熬煮,至汁浓,去渣取汁。锅置火上,放入猪蹄、药汁、粳米、葱白,加清水适量煮至肉烂熟,加入味精、精盐调味即可食用。
3.功效:具有通乳汁、利血脉的作用,适于产后无奶、乳汁不通者食用。
漏芦炖鸡
1.材料准备:漏芦适量,鸡1只,姜片、葱段、料酒、盐各适量。
2.制作方法:将鸡洗净,切块,焯水后捞出。漏芦洗净,与鸡块一起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段、料酒和适量清水,炖盅加盖,放入锅中,隔水炖2-3小时,至鸡肉熟烂,加盐调味即可。
3.功效:可发挥漏芦的清热解毒功效,同时增加鸡汁的风味,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漏芦豆腐汤
1.材料准备:漏芦10克,豆腐200克,蘑菇50克,姜片、葱段、盐、胡椒粉各适量。
2.制作方法:漏芦洗净,豆腐切块,蘑菇洗净切片。锅中加水适量,放入漏芦、姜片、葱段,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捞出漏芦,加入豆腐、蘑菇继续煮10分钟左右,加盐、胡椒粉调味即可。
3.功效:能增加汤品的营养价值,提升口感,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凉拌漏芦
1.材料准备:漏芦适量,蒜泥、酱油、醋、盐、香油各适量。
2.制作方法:将漏芦洗净,切成细丝,放入碗中,加入蒜泥、酱油、醋、盐、香油等调料拌匀即可。
3.功效:适合在夏季食用,既能满足味蕾,又能清热解毒。
漏芦香肠
1.材料准备:漏芦粉末、猪肉、盐、酱油、香辛料、白酒、饴糖、味精、水等。
2.制作方法:将漏芦粉末与其他调料一起与猪肉混合制成馅料,灌入肠衣,经过蒸煮、烘干等工序制成香肠。
3.功效:制成的香肠口味清新芳香,不油腻,营养丰富,具有清热降火、滋阴补阳、抗衰老、增强免疫力、健胃消食、降脂降压的功效。
《漏芦的丹方》
漏芦汤
1.《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漏芦、连翘、白蔹、芒消、甘草各0.8克,大黄3克,升麻、枳实、麻黄、黄芩各1.2克。上十味,哎咀,用水300毫升,煎取100毫升。儿生一日至七日,取20毫升,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30毫升,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40毫升,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60毫升,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取100毫升,分三服。可治小儿热毒痈疽,丹毒,疮疖,并用于预防时行疮痘。
2.《圣济总录》卷一二六:漏芦(洗,焙)15克,海藻(洗,焙)15克,连翘30克,沉香(锉)15克,山栀仁7.5克,玄参、丹参各30克。上七味,粗捣筛,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可治瘰疬久不愈,将欲破者。
3.《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漏芦(去芦头)升麻、大黄(锉,醋炒)、黄芩(去黑心)各30克,蓝叶、玄参(黑坚者)各15克。上六味,粗捣筛,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加竹叶21片,同煮至300毫升,去滓,下芒消末5克,分三次温服。得利则减,未利则加,可治脏腑积热,发为毒肿,夜间疼痛。
4.《疡科选粹》:漏芦、白蔹、槐皮、五加皮、甘草各22.5克,蒺藜子60克。共为粗末,每用150克,水煎汤,淋洗患处,可治脚气,脚上风毒,肿痛瘙痒,黄水流溢。
5.《千金》卷二:漏芦2两,通草2两,石钟乳1两,黍米1升。上哎咀,同煎,候米熟,滤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可治产后无乳汁。
6.《医林绳墨大全》卷九:漏芦1钱,紫花地丁1钱,荆芥1钱,当归1钱,连翘1钱,薄荷1钱,白芷1钱,升麻1钱。水2钟,煎8分,热服。如治便毒,加猪苓、泽泻;如在上者,加川芎、桔梗;面上,加蔓荆子;下部,加牛膝、木瓜、薏苡仁;如红肿势凶,大便秘结,加大黄3钱,麻黄3钱,甘草4钱;如大便不秘,减大黄1钱半,次日红肿尽退,只用神灯照之;若红肿未退,加大黄、麻黄各1钱半,甘草1钱,服至肿消,若红肿未尽,主药及加药各1钱5分,煎服,可治肿毒。
7.《医学正传》卷六引《千金》:漏芦1两,连翘1两,黄芩1两,白蔹1两,枳壳1两,升麻1两,麻黄(去根节)1两,朴消1两(另研),大黄半两,紫花地丁半两,金银花半两。上除朴消外,为细末,入消和匀,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薄荷3叶,煎至7分,空心温服,利下恶物,止药,可治疔肿。
8.《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漏芦(去芦头)1两,升麻1两,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玄参3分。上为粗末,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2-7片,同煎至1盏,下芒消末1钱匕,再煎沸,去滓,空心温服,如已得利,即去芒消,可治代指,筋骨脏腑中热,焮赤肿痛。
9.《肘后方》卷五:漏芦2两,白蔹2两,黄芩2两,白薇2两,枳实(炙)2两,升麻2两,甘草(炙)2两,芍药2两,麻黄(去节)2两,大黄3两。漏芦散(《圣惠》卷六十四)、漏芦煮散(《圣济总录》卷一三○),《圣惠》本方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可治痈疽、丹疹、毒肿、恶肉。
10.《圣济总录》卷一五一:漏芦(去芦头)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红花子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人参半两。上为粗末,可治室女月水不调。
11.《集验背疽方》:黄耆(生用)1两,连翘1两,大黄1分(微炒),漏芦1两(有白茸者),甘草半两(生用),沉香1两。上为末,姜、枣汤调下,可退毒下脓,主脑疽、痈疽毒盛者。
12.《圣济总录》卷一二九:漏芦(去芦头)1两,升麻1两,连翘1两,麻黄(去根节)1两,大黄3分,防已3分,木香3分,白蔹3分,沉香3分。上为粗末,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7片,煎至1盏,搅匀,去滓,空心温服,取利2-3行,未利再服,可治附骨疽。
13.《千金》卷二十二:漏芦2两,白及2两,黄芩2两,麻黄2两,白薇2两,枳实2两,升麻2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黄2两。可治痈疽发背,丹毒恶肿,时行热毒,发作赤色,瘰病初发,头目赤痛,暴生障翳,吹奶肿痛,一切无名恶疮。
14.《外科精义》卷下:漏芦1两,白蔹1两,黄芩(去黑心)1两,麻黄(去节)1两,枳实(麸炒,去瓤)1两,升麻1两,芍药1两,甘草(炙)1两,朴消1两,大黄2两。上除消外,余(口父)咀,与消同和匀,每服3钱,气实人5钱,水1盏半,文武火煎7沸,去滓,空心热服,可治一切恶疮,毒肿丹瘤,瘰疬疔肿,鱼睛五发,凛疽。初觉1-2日,便如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皮肤状热,大便秘涩,小便赤黄。
15.《伤寒全生集》卷四:漏芦、升麻、大黄、黄芩、甘草、蓝叶、牛蒡子、玄参、桔梗、连翘、青木香、苦参、薄荷。水煎服,可治时毒,头面红肿,咽喉闭塞,水药不下;素有脏腑积热,发为肿毒疙瘩,一切肿疡恶疮便实者。
16.《外科精义》卷下:漏芦5钱,练实5钱,大黄5钱,黄芩5钱,芍药5钱,甘草5钱。上为粗末,每服3钱,水1盏半,加灯草30茎,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可治妇人吹奶初觉。
17.《医略六书》卷三十:漏芦3钱,赤芍1钱半,当归3钱,川芎1钱,枳壳1钱半(炒),木香1钱半,桔梗1钱,刺角3枚,白芷1钱半,甘草5分。水煎,去滓温服,可治乳汁不出,脉沉滞涩者。
18.《幼幼新书》卷三十六引《婴孺方》:漏芦1分,连翘1分,白蔹1分,芒消1分,甘草(炙)1分,细辛3分,升麻3分,枳实(炙)3分,麻黄(去节)3分,黄芩3分,大黄4分。水1升,煮5合,7日儿1合为3服,1岁服5合,可治热毒痈疽,赤白丹毒,疮疖。
19.《外科大成》卷四:漏芦1钱5分,紫花地丁1钱,荆芥1钱,当归1钱,连翘1钱,薄荷1钱,白芷1钱,升麻1钱,麻黄3钱,大黄2钱,生甘草4分。水2钟,煎8分,食远温服,盖衣取微汗,渣再煎服。次日,麻黄用2钱,大黄用1钱半,甘草用6分,温服;第3日则麻黄、大黄、甘草各用1钱,温服;如肿尚未消尽,照第3日方再2-3服,无不愈者。如不欲汗,则麻黄少用,温服之;如大便不实及不欲下者,则少用大黄,不用亦可;随病上下,在食前、食后服,可治痈疽疗肿,不问阴阳初起者,及初溃红肿尚未消尽者,及湿烂疥疮等毒。
其他丹方
1.《医心方》卷十七:漏芦、白蔹、黄芩、白薇、枳实(炙)、升麻、甘草(炙)、芍药、麻黄(去节)各100克,大黄150克。共锉为散,每剂用2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可治痈疽、丹疹、毒肿等症。
2.《宝书说药》:漏芦、白蔹、黄芩、白薇、枳实(炙)、升麻、甘草(炙)、芍药、麻黄(去节)各100克,大黄150克。共锉为散,每剂用2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可治痈疽、丹疹、毒肿等症。
3.《升麻、漏芦、芒硝、黄芩、蒴藋、栀子右六》:升麻、漏芦、芒硝、黄芩、蒴藋、栀子。右六味,?咀,以水一斗浸良久,煮取七升。冷以故帛染汁,搨诸丹毒上,常令湿。搨后须服饮子并漏芦汤方并见前痈肿条中,服之立瘥。
《漏芦的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
漏芦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生长,但以沙质壤土为佳,低洼地、粘性较重的土壤不宜种植。选择向阳坡地,将地面深翻25-30厘米,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公斤作为基肥,均匀撒施后耙细整平,做宽1.2米、高20厘米的床,长度视种植面积而定,留作业道30厘米。
播种育苗
1.种子采集:每年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采收后即可播种育苗。
2.浸种催芽:为提高种子发芽率,播种前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2-3天,每天换水,浸种后用纱布包好,放入25-30度的环境催芽,每天用温水冲洗一次,待大部分种子露白时播种。
3.播种方法:将苗床浇透,把种子均匀撒播在床面上,播种后约7-10天出苗,出苗后适时浇水,促进幼苗生长。
移栽
1.移栽时间:幼苗出土后生长较快,一般10-20天长出2-3片真叶时即可移栽,选择傍晚或阴天进行。
2.移栽方法:采用穴栽,每穴栽一株,株行距15x15厘米,两行相对交错栽种,栽后浇足水,成活率可达95%以上,移栽时留部分幼苗做补苗用。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移栽后要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见草就除。
2.肥水管理:干旱时及时浇水,移栽后当年一般不开花,第二年清明前后返青出苗时追施肥料,促进早期生长。开花前每亩撒施磷酸二氢钾3-5公斤,或采用叶面喷肥,浓度0.25%,10天一次,喷2次。第三年除重复上一年管理工作外,选择粗壮植株留种,其余打去花顶,8月上旬再追施磷、钾肥一次,提高产量和药材质量。
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由高温多雨积水造成,注意排水,发病后可用800倍代森锌液浇灌防治。
2.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咬食根部,用40%氧化乐果1000至1200倍液浇灌,或投放毒饵;蝶类幼虫咬食花蕾、叶子等,可人工捕杀或用生物农药苦参制剂、狼毒制剂等喷杀。
采收加工
漏芦生长3年(实际2年半)后可采收,10月中下旬待地上部分枯萎时,先割下枯叶,挖出根,抖净或洗去泥土,除去残留叶柄,晒至6-7成干时,扎成1公斤左右的小把,再晒干;也可趁鲜切成2-3毫米的片,再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
《漏芦的收购价格参考》
亳州药市
1.漏芦统货的价格在12元左右。
安国药市
1.漏芦统货的价格在12元左右。
玉林药市
1.漏芦统货的价格在12元左右。
荷花池药市
1.漏芦统货的价格在12元左右。
其他地区
1.漏芦的价格在12元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漏芦的价格可能会因产地、质量、市场供需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进行收购时,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和价格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