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悯贤沉冤得雪,重新回到朝堂,满心以为终于能在这片熟悉的天地里施展抱负,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实事。可深入其中,宫廷里错综复杂的不良风气,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让他感到窒息与忧虑。权贵们结党营私,朝堂上拉帮结派之风盛行,官员们为了个人私利,不惜贪污受贿,肆意挥霍百姓的血汗钱,全然不顾民间疾苦。在流放岁月里,叶善依给予他的温暖和善良,成了他心中的光,而她的正直和对公平正义的执着,更是成为苏悯贤决心改革宫廷的强大动力源泉。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苏悯贤精心撰写了一份改革奏章,奏章上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宫廷现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他详细阐述了宫廷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从官员选拔的不公,到内务府的奢靡浪费,再到权贵干预司法,桩桩件件,条理清晰,并附上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他怀揣着这份奏章,怀着忐忑又坚定的心情呈递给皇帝。皇帝看完奏章,被苏悯贤的诚意和独到见解深深打动,当即批准了改革方案,并赋予他全权推行的重任,眼中满是对宫廷革新的期待。
改革的第一步,苏悯贤将矛头指向了内务府的奢靡之风,决定削减宫廷不必要的开支。他一头扎进内务府堆积如山的账目中,日夜查阅。这一查,触目惊心,账本上奢靡浪费的项目多如牛毛。他发现,各宫每年在装饰上的花费竟高达百万两白银,那些华而不实的珠宝玉石、珍稀木材,堆砌出虚假的繁华,却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庆典流程更是繁琐得令人咋舌,一场普通的皇子满月宴,就要耗费数万两白银,更别提皇后、皇帝的生辰庆典。就拿以往皇后生辰来说,庆典要大张旗鼓地持续三天,期间歌舞升平、盛宴不断,耗费的钱财足够一个普通县城百姓一年的口粮。苏悯贤果断下令削减各宫华而不实的装饰费用,将繁琐的庆典流程大幅精简。如今,皇后生辰庆典只保留了必要的仪式,节省下来的钱财被他安排用于修缮民生设施。这一举措,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引发了后宫妃嫔们的强烈不满。她们早已习惯了养尊处优、奢靡无度的生活,如今开支突然被削减,无疑是动了她们的“奶酪”。一时间,后宫里怨言四起,几位得宠的妃子甚至跑到皇帝面前哭诉,试图让皇帝收回成命。
紧接着,苏悯贤把目光投向了官员选拔制度。他深知,以往权贵们私下举荐亲信的陋习,让朝堂成了某些人的私人领地,真正有才能的人被无情埋没。于是,他力排众议,废除了这一不公的选拔方式,设立了严格的科举考试,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消息一出,许多出身寒门的学子看到了希望,他们日夜苦读,期待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为国家效力。但这一改革,却如同断了权贵们的财路。那些平日里靠卖官鬻爵大发横财的权贵们,对苏悯贤恨得咬牙切齿。朝中几位重臣迅速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对苏悯贤发起猛烈攻击。
宰相之子赵康,平日里仗着父亲的权势,在京城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如今,他安排亲信入朝为官的路子被苏悯贤堵死,瞬间暴跳如雷。在一次早朝时,他满脸怒容,在朝堂上公然指责苏悯贤:“苏大人,你这改革看似公正无私,实则是在扰乱朝纲!科举考试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吗?我们举荐的人都是知根知底、经过重重考验的,你这是在全盘否定我们多年的努力和付出!”他的声音尖锐刺耳,在朝堂上回荡,引得其他官员纷纷侧目。苏悯贤神色镇定,毫不畏惧,向前一步,义正言辞地反驳:“赵公子,以往选拔官员,任人唯亲现象严重,真正有学识、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科举考试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何错之有?若继续沿用旧制,朝堂将被庸才充斥,国家又谈何发展?”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赵康一时语塞,却仍满脸不服气。
不仅如此,苏悯贤还加大力度严查官员贪污受贿案件,秉持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但凡发现,绝不姑息。一位与皇帝沾亲带故的侯爷,平日里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肆无忌惮地收受商人巨额贿赂,干预地方政务,搞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苏悯贤顶着巨大的压力,深入调查,收集证据,最终将其罪行公之于众,并要求依法严惩。侯爷得知此事后,恼羞成怒,他联合其他同样心怀不满的权贵,四处散布谣言,说苏悯贤是在公报私仇,妄图谋反,还暗中指使一些人在民间煽动百姓对苏悯贤的不满情绪。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指责和刁难,苏悯贤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改革之路必定布满荆棘,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为了宫廷的清正廉洁,为了天下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每当夜深人静,他感到疲惫和迷茫时,总会想起叶善依,想起她坚定的眼神,仿佛她就在身边,温柔而坚定地给予自己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