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少卿,甄远道之女,甄嬛,年十七。”司礼太监的声音再次传来。
甄嬛却恍若未闻,只是一脸担忧的望向沈眉庄。
沈眉庄此刻心神不宁,并没有注意到甄嬛的眼神,更是未曾抬头与她对视,但这丝毫不影响甄嬛的独角戏。
现在上首的小太监等了片刻,却不见有秀女出列,他满脸疑惑,只得再一次提高声音,大声道:“大理寺少卿,甄远道之女,甄嬛,年十七。”
甄嬛顿时如梦初醒,她似乎才反应过来,微微一怔,然后盈盈而出,跪倒在地,声音柔和而恭敬:“臣女甄嬛,参见皇上,愿皇上万福金安。”
又一顶绿帽子,胤禛皱了皱眉,再次摇头。
他可没有心思与甄嬛在大庭广众之下调情,也不喜欢甄嬛那满腹的小心思,觉得她实在惹人厌烦。
但考虑到女子生存不易,他乃一国之君,要有容人之量,终究没说出让她们难堪的话。
当然主要也是因为这两个人绿的不是他本人,否则,两人的九族都不够砍的。
“甄嬛撂牌子,赐花。”
甄嬛这一刻也有些恍惚。这结果也太出乎意料了,她和眉姐姐这么出色,即便只看外表,一个空谷幽兰般清雅,一个明艳端庄般典雅,也不可能落选呀。
再说,她刚才走出的那几步,款步姗姗,是她私下练习过无数次的,仪态秀美,优雅从容,煞是好看,没有人会不动心。
怎么回事?司礼太监把我的名字叫了两次,也没能使皇上的目光专注于我?
甄嬛鼓起勇气,声音中带着欣喜和清脆,向皇上拜谢:“甄嬛辞谢皇上,愿皇上身体安泰,永享安乐,平定四海,光照千秋。”
可胤禛端坐上首,面无表情,并未对甄嬛的话作出任何回应。
甄嬛没有退回队伍,司礼太监按照规矩,也没有宣读下一个秀女,大殿内的气氛也因此变得更加怪异。
甄嬛感受到了四周的寂静和冷漠,心中涌起一丝尴尬,但内心的强烈不甘让她不愿就这样退回队列之中,她不该这般默默无闻,更不该这般无声无息。
成败在此一举,无奈之下,甄嬛大胆地抬起头,希望皇上能看到她那还算姣好的容颜。
然而,这一举动却引来了皇上的不悦,只见皇上眉头一蹙,呵斥道:“殿前失仪,成何体统。”
甄嬛心中一惊,她料想皇上会给她个反应,但没想到是这样一句话。
但她很快镇定下来,忙解释道:“陛下恕罪,只因臣女常常听闻父亲夸赞皇上英明神武,雄才大略,乃举世明君,正是因为皇上福泽,大清才能国富民强,天下才得以繁荣昌盛,臣女一时心生敬仰,情急之下妄想得见天眼,还望陛下莫要怪罪臣女的崇拜之情。”
胤禛听了这番话,微微抬眸瞟了她一眼,心中冷嗤,果然心思机敏,能言善辩。
对她出格的行为越发不耐,神色厌倦冷淡道:“莫要再耍小聪明,退下吧。甄远道教女不善,御前失仪。拉出去!”
甄嬛惊慌失措,心乱如麻,这与她预想不同啊!
“皇上您乃明君,圣恩浩荡,泽被山川,……唔……唔……”
她还试图再说些什么,但未说完,便有小太监迅速上前,捂住她的嘴,将她拖下去了……
沈眉庄瞪大双眼,满脸惊恐地目睹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幕,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与此同时,她的内心却又被深深的迷茫所笼罩。
“嬛儿明明说过自己并不想入选,可为何此刻会如此急切地展现自己呢?”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功选入宫的几位秀女,要么拥有显赫的家世背景,要么就是家中资产颇为丰厚之人。而这正是胤禛的真正目的,他向来都是目标清晰之人。
不久之后,胤禛将远在圆明园的弘历接回了宫中。然而,当他见到弘历时,脸上并没有太多欣喜之色,反而很不满意。这跟他与钮祜禄氏所生的弘历相差太远了,此人大智慧没有,小聪明外露。
尤其是最近几日,胤禛常常会梦到一位毫无才学可言,仿佛只是一个徒有其名的赘婿般的皇帝。
而那个赘婿皇帝正是眼前弘历的放大版。
每每想到此处,他便不禁心生感慨:“这个国家的皇帝,怎么一个比一个荒唐!也难怪上天会将我召唤至此,想必定是我的祖上对我寄予厚望,希望这三千世界中的所有雍正都能够以我为榜样吧。”
念及于此,胤禛顿时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决心要好好治理这个国家,不辜负祖上的期望和重托。
这些日子,后宫之中接连传来喜讯——芳贵人、欣贵人、谨妃以及华妃等人先后诞下公主。
皇上下旨册封谨妃为纯贵妃,华妃为华贵妃,欣贵人为欣嫔,芳贵人为芳嫔。
尽管她们多少有点遗憾未能生下阿哥,但初为人母的喜悦还是让她们喜极而泣,整个皇宫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
纯贵妃和华贵妃,更是多了慈母柔肠,与从前面慈心狠和专横跋扈的模样判若两人,这一转变着实让众人意想不到。
虽然一下子就拥有了四位可爱的公主,但胤禛却感到有些头痛。这可如何是好?他还没有满意的皇子。
想到生子丹,他必须小心谨慎地分配这些珍贵的丹药。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胤禛精心挑选了几位出身名门望族且家世清白的妃嫔,将孕子丹给她们服下,满心期待着皇子的诞生。
一位英明的君主,不仅是在位期间治理好国家,还需要挑选出一个合适的继承人,确保江山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而他,胤禛就是这样一个真正英明的君主。
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一日,早朝,一则消息传来——准格尔竟然派遣使者入朝求亲!而且他们所求娶的并非普通的宗室女子,而是嫡亲公主。
胤禛丝毫没有给准格尔颜面,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不仅如此,他还果断地派出自己最为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率领大军出征,以彰显大清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