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碧看到竹息吃瘪,低首敛眉,却不敢反驳,嘴角微扬,心中不禁有几分自得。自从来到甘露寺,她们主仆二人受尽了委屈。如今,她只觉得心中积压许久的郁气似乎有了宣泄口。果真,还是宫里的奴才懂规矩,这才是她们面对小主该有的态度。
竹息面无表情地扫了两人一眼,不动声色道:“娘子不应该对皇上心生怨恨!后宫不得干政,前朝之事,是非对错,自有皇上和朝臣们论断。可后宫之中,是娘子执意要出宫。如今,太后娘娘特意关照,这又何尝不是皇上的关照呢?”
甄嬛嘴角的笑容似讽非讽,却并未搭话。她心中怎能不怨恨?皇上忌惮功臣,流放了父亲。还有她这些日子在甘露寺遭受的种种苦楚,每每想起,都让她心如刀绞。至于太后前来关照,她心里清楚的很,不过是眉姐姐费心周旋的结果。
甄嬛心中不忿,但也明白,自己如今还得依仗太后的照拂。所以,即便心中有再多不满,也只能隐忍不发。
竹息历经沧桑,如何看不出甄嬛心中所想。她深深地看了甄嬛一眼,淡淡道:“这里还有太后赏的阿胶膏,是调和气血的佳品。太后说吃了能心平气和些。”
甄嬛垂眸,目光落在那盒子上,轻声道:“我是戴罪之身,太后如此垂帘,实在受之有愧,替我多谢太后。”
她的语气清淡而谦卑,可那谦卑之下却透出一丝难以掩饰的冷淡和疏离。竹息是何等精明之人,又怎能听不出来?心中一沉:这是对太后也心存怨怼啊!
竹息不比芳若亲近甄嬛,今日之事若是芳若在此,可能会装作听不到,或者哄着甄嬛放宽心。可来的人偏偏是竹息。她是太后的贴心人,甄嬛冒犯皇上、冷待太后,她如何能忍。
她这次出宫,本是奉了太后的旨意安排甄嬛抄录佛经,以后每月由她来取,借此让甄嬛避开那些姑子们的刁难和磋磨。可如今竹息并未提及此事,只是向甄嬛行了一礼,便转身离去。
甄嬛见竹息匆匆离去,不免有些意外。太后洞察世事,若是真想帮忙,怎会只送一点子补品和衣裳?这种面子功夫对她如今的处境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起不了什么作用。
甄嬛几乎在瞬间就意识到,定是自己刚才没忍住脾气,让竹息心生不悦了。她急忙起身,把竹息送到门外,感激道:“多谢太后送来的补品,我实在感激不尽。为感念太后恩德,我必日日诵经为太后祈福。还望竹息姑姑替我向太后娘娘问安!”
竹息轻轻颔首,客气回道:“娘子留步,还望娘子保重身体,切莫过度操劳。”
回宫的路上,竹息越想越气。待她回到寿康宫,进门就跪地向太后请罪。
“太后恕罪,奴婢无用。一时头脑发昏,情绪激荡,竟然忘了让莫愁娘子抄写经书一事。”
“你出宫就是为了这事?怎么就忘了?”太后抬眼问她。
竹息支支吾吾,一副难以启齿的模样:“实在是奴婢太过气愤,这才忘记了!”
太后目光如炬:“你且照实说!”
随后,竹息便委婉地一字不落、一个表情不错地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毫无保留地讲给太后听。
太后听完竹息的回禀,冷笑出声:“她确实需要出宫修行,好好磨磨性子。经书也不必抄了,她心不静,心怀怨怼抄写经书,反倒是亵渎了佛祖。”
与此同时,小夏子奉命前来探望太后。正巧听到了竹息姑姑的回禀,他屏气凝神,静静地听完了全程。随后,他赶忙跑回养心殿,将此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