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相声:黄帝开篇问针经
角色:逗哏(小岳)、捧哏(老孙)
小岳:哟呵!老孙,您知道咱老祖宗给咱们留下的中医宝贝里,有个超牛的东西不?
老孙:嘿!那中医宝贝可多了去了,你说的到底是啥呀?
小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这里面的学问,那可深了去了,就跟无底洞似的!
老孙:嚯!这还真没怎么听说过,你快给我唠唠。
小岳:这开头啊,就是黄帝问岐伯,他说“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老孙:停!停!小岳,你这一大串文言文,跟绕口令似的,我听得晕头转向。
小岳:嘿嘿,老孙,我给您翻译翻译。黄帝的意思是,他治理天下百姓,收点租税,可心疼大伙生活不容易,还老生病。就想着不让大伙吃药,也不用砭石,打算用微针疏通经脉、调理血气,把这治病的方法传下去。得立个明明白白的法则,还得好记好用,把各种情况都分清楚。先搞个针经出来,就问岐伯有啥高招。
老孙:嘿!黄帝这想法,在那时候可太超前了!
小岳:那可不!岐伯怎么回答的,您知道不?
老孙:我上哪儿知道去!你就别卖关子了,快说!
小岳:岐伯说“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意思就是,他要按顺序讲讲,从一说到九,把这道理讲得透透的。您瞧,这就引出后面一大串关于九针十二原的大学问!
老孙:看来这九针十二原,还真不简单呐!
第二段相声:小针之要与逆顺之道
角色:逗哏(小岳)、捧哏(老孙)
小岳:接着上回说,岐伯开始讲小针的关键啦!
老孙:小针能有啥关键的?不就是根针嘛!
小岳:老孙,这你就不懂了。岐伯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老孙:这又在说啥呀?小岳,你别拽文,赶紧解释解释。
小岳:就是说啊,小针的要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水平差的医生,就知道盯着穴位这些表面的东西,像个没头苍蝇似的;高明的医生,能观察病人的神气。这神气啊,就像客人一样,来来去去有门道。你没看清病,怎么能知道病根呢?
老孙:嘿!还真有道理。那还有别的说法吗?
小岳:当然有!岐伯还讲“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老孙:你这越说越玄乎了,跟讲天书似的。
小岳:其实就是讲针刺的微妙,在于速度快慢。庸医只守着关节附近的穴位,高手能把握经气运行的时机。经气活动离不开穴位,穴位里经气的动静,可微妙了。它来的时候,你拦都拦不住;走的时候,你追都追不上。
老孙:那怎么才算把握好时机呢?
小岳:知道时机的人,那叫一个准,就跟头发丝儿都不会差!不知道的,干着急也没用。还有啊,“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老孙:这又跟逆顺有啥关系?
小岳:就是说经气过去是逆,要来是顺。明白这个,就能大胆施针。迎着经气来的方向针刺,是泻法,能让邪气虚弱;顺着经气去的方向针刺,是补法,能让正气充实。
老孙:原来这小小的针刺里,还有这么多门道呢!
第三段相声:九针形状各不同
角色:逗哏(小岳)、捧哏(老孙)
小岳:上回咱说到针刺的一些道理,今天咱聊聊九针。
老孙:九针?这九针有啥不一样的?不都是针嘛!
小岳:老孙,你可别小瞧这九针。岐伯说了“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老孙:好家伙!这光听名字,我都晕了。它们都有啥用啊?
小岳:用处可大不一样啦!这镵针,“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头大尖儿细,用来泻除阳邪之气。
老孙:那员针呢?
小岳:员针“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针头像卵形,按摩分肉之间,能泻除分肉间的邪气,还不会伤到肌肉。
老孙:真够神奇的!那鍉针呢?
小岳:鍉针“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针尖像黍粟那么尖,主要用来按脉,不能刺太深,能引导经气。
老孙:看来这每一针都有它独特的用处。
小岳:没错!锋针“刃三隅,以发痼疾”,有三个棱边的刃,能治顽固的病;铍针“末如剑锋,以取大脓”,针尖像剑锋,切开排脓用;员利针“大如牦,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像牦牛毛粗细,又圆又锐,中间稍大,治急性病;毫针“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针尖像蚊虻嘴,进针慢,留针久,治痛痹;长针“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针锋利、针体薄,治深部的痹证;大针“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针尖像棍棒,稍圆,能泻关节间的积水。
老孙:这九针可真是中医的宝贝,各有各的神通!
第四段相声:气在脉中与针刺禁忌
角色:逗哏(小岳)、捧哏(老孙)
小岳:咱前面讲了九针,今天再说说气在脉里的情况和针刺的禁忌。
老孙:气在脉里还能有啥特别的?不就是在血管里流动嘛!
小岳:老孙,你这理解太简单了。岐伯说“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
老孙:这是啥意思呀?小岳,你别绕圈子,快说清楚。
小岳:就是气在经脉里分布不一样,邪气多在上部,浊气在中部,清气在下部。所以针刺浅表血脉,能让邪气出来;刺中部血脉,能让浊气出来。要是刺太深,邪气反而往里走,病就更严重了。
老孙:原来针刺深浅这么有讲究啊!那还有别的禁忌吗?
小岳:当然有!“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老孙:你这一串,听得我脑袋嗡嗡的。
小岳: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损伤不足的正气、补益有余的邪气,这会让病更严重。针刺五脏腧穴用错泻法会死人,刺六腑腧穴用错泻法会让人精神怯弱;夺伤阴经气血会死人,夺伤阳经气血会让人发狂,这都是针刺的危害。
老孙:看来这针刺可不能随便来,得特别小心。
小岳:对喽!还有“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要是针刺后经气没来,别管扎了多少次;经气来了,就得赶紧出针,别再扎了。
老孙:这针刺的学问可太复杂了,一般人真掌握不了。
小岳:所以中医的精妙之处就在这儿,老祖宗的智慧,得好好学、好好传承。
第五段相声:五脏六腑与十二原穴
角色:逗哏(小岳)、捧哏(老孙)
小岳:咱今天讲讲五脏六腑和十二原穴的关系,这可是中医里很关键的内容。
老孙:十二原穴?这又是什么穴位?没听说过。
小岳:老孙,你这中医知识太欠缺啦!岐伯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老孙:你这说的,跟绕口令似的。快给我讲讲,到底啥意思。
小岳:就是五脏和六腑相互关联,六腑又和十二原穴有关系。这十二原穴的经气从四肢关节出来,能治五脏的病。所以五脏要是有毛病,就找这十二原穴。
老孙:那这十二原穴都在哪啊?
小岳:“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
老孙:你这说得我眼花缭乱的。
小岳:简单说,肺的原穴是太渊,心的是大陵,肝的是太冲,脾的是太白,肾的是太溪,左右两边都有;膏的原穴是鸠尾,肓的原穴是脖胦,就一个。这些原穴能治五脏六腑的病。
老孙:看来这原穴作用可不小。
小岳:没错!“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而且啊,刺热性病和寒性病也有讲究,“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凊者,如人不欲行。”
老孙:这又是什么讲究?
小岳:就是刺热性病的时候,得像用手试探热水一样,一触即走,刺得快;刺寒性病呢,得像人不想走那样,慢慢刺、留针久。
老孙:中医这学问一环扣一环,太有意思了。
小岳:是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值得咱们好好研究、发扬光大!
老孙: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