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今唯一的敌人就是曹操,而如果您自称皇帝,则敌军无数,到时候该怎么办?”“父亲大人放心,凭孩儿手中方天画戟、胯下赤兔神驹,定能在义父寿春运筹帷幄,领大军击退任何挑战!”吕布豪气干云,表达决心。
见此情景,袁术激动不已:“我儿吕布真是虎胆忠臣,人中龙凤!各位要求甚高,今日我便勉为其难应允。日后若遇到德才兼备之人,我还是会选择禅让给有资格之人。”随着袁术和吕布的带动,其他人也开始齐呼,“吾皇永享年号”。陈宫和阎象的声音被完全淹没在了一片热潮中。
就这样,在群情振奋下,袁术改元称帝,建立了新的国度,名为仲家,并进行了大量封赏。在这次行动中最为活跃的吕布被直接任命为大将军,统率天下兵马。“先生,您这是要做什么?”在大将军府,陈宫已经整理好行装,准备告辞。
吕布早已料到他会生气,但却没想到他会辞职离开,急忙拉住陈宫:“先生,这只是权宜之计,像您这般聪慧之人难道真的不明白吗?”“温侯,我明白的是,反而是你不明白。”陈宫推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我已经调查过这块玉佩,袁术确实并非故意为之。
”“先生的意思是,袁术真的受上天庇佑不成?”“这太荒谬了!温侯至今还不明白这简单的事情?不是袁术所安排,必定是曹操的人精心布置。他们的目的是逼迫袁术称帝,这样便可以切断荆州援军,专心对付袁术一人。
”这事情背后牵连如此广泛吗?吕布陷入沉思,“难道又是典默在背后操纵?”陈宫摇摇头,叹道:“无论是否是典默在幕后操纵,操控此次事件的人智谋、深沉与用心都可谓百年罕见。我忠言一句,离开袁术,唯有这样才能让温侯有条活路。
”“先生,眼看大功即将告成,现在离去我又能去哪里?”“你不走,只能成为袁术的陪葬品。”陈宫做了一揖,“请温侯保重。”“先生,先生!”陈宫离开了,吕布心中不舍,但他不能为了留住陈宫而离袁术而去。现在的他既缺兵马又缺粮草,也没有钱财,离开了袁术想要重振声威实在太难了。
望着陈宫远去的背影,他感慨道:“先生,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我的选择是对的。”他坚信,如果如当初分割董卓的势力一样瓜分袁术的力量,陈宫必定会归来。至于背负恶名之事,并无大碍,当初杀掉董卓后,也没人再去计较他昔日帮凶的过去。
今日的袁术犹如昨日的董卓!---荆州南阳的军营校场,关羽骑着黄骠马高举青龙偃月刀,向着对面那个四十余岁的男子猛然砍去。铿锵的金属声震撼四方。关羽连续三刀迅猛挥出,每刀皆劲道十足且矫健如龙。
此时,他发现这个看似温和的对手并不容小觑。他所掌握的春秋十八刀,在最初的三刀下便能一展其刚猛,若在此基础上仍未能制敌,则通常一百回合内胜负难分。对方手持一柄血红大刀,竟能轻松抵挡关羽前几招,这使关羽立即意识到两人的实力不相伯仲。
接下来的缠斗正如关羽预判的那样,整整百回合后仍然平分秋色。刘备看的眼花缭乱,本以为普天之下无人能及关羽刀法,却不曾想到荆州出了个黄忠。有人言,壮年时期的黄忠足以与吕布较量。眼前,四十五六岁的黄忠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他那非凡的武艺连一贯自傲的关羽都暗暗赞许。“汉升将军,你真是令人惊叹。”一百五十个回合后,刘备笑着上前迎道:“皇叔过奖,只是老夫如今已然力不如从前。
”黄忠自嘲地说道。在这个寿命不高的时代里,他以“老朽”自称实不足奇。“廉颇老矣尚能战,何况汉升你正值壮年,”说着,刘备带着黄忠往校场边的一亭子走去,接着说道,“你字汉升,当是期望汉朝国运再度振兴。”刘备身为汉室后裔,多年来虽无显着功绩,每每思及陛下尚在奸佞之手,心中便痛苦万分。
如今,幸得有黄忠将军坐镇,此次行动必将成功解救陛下!寥寥数语便拉近了二人的关系,老刘的话语技巧颇为高超。刘琦对此倒是不太在意,他更需要的是立下战功,以提高自己在荆州的地位。
忽然,急报声起,一名士兵疾驰而至,将手中竹简递给刘琦。刘琦看完竹简后,脸色迅速由平静转为紧张,最后变得惊恐万分。“袁术称帝了!”“什么?”刘备大惊失色,立刻接过竹简仔细查看。
确认属实后,他同样陷入绝望。“这下麻烦了,一旦袁术称帝,我们将无法再与其联盟。曹操必会打着讨贼的名义与袁术作战。我们若要插手,便是大错特错!”刘琦感到无比绝望,仿佛天崩地裂一般,“怕是父亲很快会派人召我们回襄阳,回去之后怕是再无机会出来。
”刘琦愤怒地击打石桌。刘表年过五旬,身体大不如前,不知能维持几载。即便他仍在世,一旦病倒,荆州势必将由蔡氏主事,他们为了刘琮能顺利继位,恐怕不会容忍这位长子的存在。
这些道理,刘琦、刘备乃至关羽和张飞都十分明白。他们也不想让刘琦把兵马带回荆州,否则不仅失去主动权,而且连蔡氏都会成为他们的阻力。关羽忍不住开口:“公子若回去恐难逃蔡瑁加害,我们原希望能借这次机会帮您建立功勋,树立威望,使蔡瑁有所忌惮。
可惜,天意弄人。”见状,张飞补充道:“怕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留在这里,看他蔡瑁敢来不成?来了俺就捅他几个窟窿!”“三弟此言欠妥。大哥如果接到命令,公子不去便是不孝。不论背后指使是谁,他也需遵从。”关羽悲切地说。“那公子不如自称有病吧,学那些儒生避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