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率领二十万秦军,如一条黑色的洪流,沿着宽阔的驰道南下,向着楚国边境汹涌进发。一路上,军旗烈烈作响,马蹄声、车轮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战争前奏。士兵们身着厚重的黑色铠甲,手持长戟利刃,神色坚毅,目光中透着对胜利的渴望。
楚国边境,项燕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他将楚军主力集结在险要的平舆一带,利用山川地形,深挖战壕,修筑起连绵数里的壁垒。战壕深达数丈,足以阻挡秦军的骑兵冲锋;壁垒由夯实的泥土和巨石堆砌而成,坚如磐石。壁垒之上,楚军弓箭手严阵以待,箭壶满满,时刻准备万箭齐发;长枪兵整齐排列,枪尖闪烁着寒光,仿佛一片钢铁丛林。
当秦军抵达平舆城下,李信望着楚军坚固的防线,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认为楚军不过是龟缩防守,不足为惧。于是,他迅速下令,命秦军发起强攻。秦军士兵们呐喊着,推着巨大的攻城车,扛着云梯,向着楚军防线冲去。攻城车由坚硬的实木打造,外面包裹着厚厚的铁皮,车轮巨大,每前进一步都发出沉闷的声响。士兵们在车后奋力推动,脚步沉重而坚定。
楚军见状,立刻万箭齐发。利箭如雨点般射向秦军,在空中划过一道道黑色的弧线,带着尖锐的呼啸声。秦军士兵们举起盾牌,组成严密的盾墙,“砰砰”的声音不断响起,盾牌上插满了箭矢,宛如一只只刺猬。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士兵不幸中箭,惨叫着倒在地上,鲜血迅速在土地上蔓延,洇红了大片土地。
云梯靠近楚军壁垒,秦军士兵们沿着云梯向上攀爬,他们一手持盾,一手紧握长剑,艰难地向上挪动。楚军则从壁垒上抛下巨石、浇下热油。巨石从高空坠落,带着巨大的冲击力,砸在云梯上,发出沉闷的巨响,云梯被砸得木屑横飞;热油溅到士兵身上,瞬间燃起大火,士兵们痛苦地惨叫着,在云梯上翻滚挣扎,有的甚至直接从云梯上坠落,摔得粉身碎骨,凄厉的惨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李信见强攻难以奏效,眉头紧锁,心中却并不慌张。他想起出征前制定的战略,决定派出那支奇兵,执行迂回包抄的计划。他挑选了两万精锐轻骑,由副将蒙恬率领。蒙恬年轻有为,作战勇猛,深受李信信任。这两万轻骑轻装简从,只携带少量干粮和水,以及必备的兵器。他们趁着夜色,悄然离开秦军大营,向着楚国后方疾驰而去。马蹄声在寂静的夜晚格外清晰,士兵们压低身形,在黑暗中如幽灵般前行。
然而,项燕早已料到秦军可能会有此举动。他暗中派出了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秦军奇兵的必经之路。这支部队隐藏在茂密的山林中,利用树木和山石作为掩护,静静等待着秦军的到来。当蒙恬率领的秦军奇兵进入埋伏圈后,楚军伏兵突然杀出。战鼓擂动,喊杀声震天,楚军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手中的兵器闪烁着寒光。
蒙恬大惊失色,但他迅速镇定下来,指挥秦军骑兵迎战。秦军骑兵们挥舞着长刀,与楚军展开激烈的厮杀。马背上,士兵们扭打在一起,用刀砍、用剑刺、用拳打,鲜血飞溅,惨叫声不绝于耳。战场上尘土飞扬,马蹄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分不清敌我。蒙恬奋勇杀敌,他的长刀挥舞得虎虎生风,身边的楚军纷纷倒下。但楚军人数众多,秦军骑兵逐渐陷入困境,被分割包围。
另一边,李信对奇兵遇伏的情况一无所知,仍在组织秦军对平舆城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他不断调整战术,试图突破楚军防线。他命令弓箭手集中火力,压制城墙上的楚军;又派出敢死队,不顾生死地冲向楚军壁垒,试图打开一个缺口。然而,楚军防守严密,秦军的进攻一次次被击退,士兵们死伤惨重,战场上躺满了秦军士兵的尸体,鲜血汇聚成小溪,缓缓流淌。
在楚国后方,蒙恬率领的秦军骑兵与楚军激战正酣。蒙恬深知不能久战,必须尽快突围。他带领着骑兵们,向着一个方向发起了决死冲锋。他一马当先,手中长刀闪烁着寒光,冲在最前面。士兵们受到鼓舞,紧紧跟随在他身后,呐喊着向前冲去。经过一番苦战,秦军骑兵终于撕开了楚军的包围圈,突出重围。但此时,他们已经损失惨重,两万骑兵只剩下不到万人,且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蒙恬无奈之下,只能率领残军返回秦军大营。李信得知奇兵遇伏,损失惨重,心中十分震惊和愤怒。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项燕的智谋和楚军的战斗力。但他并不甘心就此失败,决定调整战略,与楚军展开持久战。他下令秦军在平舆城外安营扎寨,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与楚军对峙。
项燕见秦军改变战略,也不急于进攻。他深知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时间拖得越久,秦军的劣势就越大。于是,他也命令楚军坚守防线,同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秦军的补给线。这些小股部队行动灵活,他们趁着夜色,偷袭秦军的粮草运输队,烧毁粮草,抢夺物资,然后迅速消失在黑暗中。秦军的补给线时常受到攻击,粮草供应逐渐紧张,士兵们的士气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咸阳宫中,嬴政收到了李信与楚军对峙的战报,心中十分忧虑。他没想到李信的进攻如此不顺,楚国的抵抗比他想象中更加顽强。他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丞相李斯忧心忡忡地说:“大王,李信久攻不下,与楚军僵持,若战事继续拖延,我军粮草供应难以为继,恐有大败之险。”嬴政眉头紧锁,问道:“那依丞相之见,该如何是好?”李斯沉思片刻,说:“臣以为,可召回李信,重新启用王翦,让他率领大军出征楚国。王翦老谋深算,经验丰富,或许能扭转战局。”
嬴政心中犹豫不定,他一方面不愿意轻易否定李信,毕竟李信是他亲自任命的主帅;另一方面,他也担心战事继续恶化,影响秦国的统一大业。正在他犹豫不决时,前线又传来了坏消息。项燕趁秦军士气低落、粮草不足之际,发起了全面反攻。楚军如潮水般涌出壁垒,向着秦军大营冲去。战鼓雷鸣,喊杀声震天,楚军士兵们挥舞着兵器,眼中闪烁着仇恨的光芒。
李信仓促应战,他指挥秦军士兵们坚守大营,用弓弩和长枪抵挡楚军的进攻。秦军士兵们在营垒中奋力抵抗,他们用盾牌组成防线,挡住楚军的箭矢和冲锋。但楚军攻势凶猛,秦军渐渐抵挡不住,防线出现了多处漏洞。楚军士兵们趁机冲进秦军大营,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肉搏。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士兵们的惨叫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让人胆战心惊。
李信在战场上奋力拼杀,他手持长剑,左冲右突,试图稳住秦军的阵脚。但楚军越来越多,秦军逐渐陷入了混乱。士兵们纷纷逃窜,大营也被楚军攻破。李信见大势已去,只能率领残军突围而出。他望着身后混乱的战场和死伤惨重的士兵,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悔恨。他知道,这一战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秦军一路溃败,项燕率领楚军乘胜追击,连续攻克了秦军多座营垒。秦军士气低落,士兵们无心再战,只想尽快逃离楚国。李信带着残军,狼狈地退回秦国边境。他深知自己犯下了大错,回到咸阳后,立刻向嬴政请罪。嬴政看着一脸憔悴的李信,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怒,但他也知道,此时不是惩罚李信的时候。
楚国郢都,一片欢腾。楚王负刍大摆庆功宴,犒赏楚军将士。项燕成为了楚国的英雄,他站在大殿之上,接受着众人的祝贺。但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秦国不会善罢甘休,楚国必须做好再次迎战的准备。他向楚王建议,趁秦军新败,加强边境防御,同时联络齐国等诸侯国,共同对抗秦国。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楚国上下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下一场战争。
而在咸阳宫中,嬴政再次召集群臣商议。这一次,他不再犹豫,决定重新启用王翦。他亲自前往王翦家中,诚恳地说:“寡人悔不听将军之言,致李信兵败。如今楚国势大,还望将军不计前嫌,率军出征。”王翦推辞不过,提出条件:“大王若要臣出征,仍需六十万大军,且一切军事调度,臣需全权负责。”嬴政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王翦再次挂帅,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四处招募士兵,精心挑选将领,筹备粮草和兵器。咸阳城外,六十万秦军将士再次集结,他们阵容整齐,士气高昂。王翦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在队列前缓缓走过,他的目光坚定而锐利,扫视着每一位士兵。他高声训话:“大秦的勇士们!楚国背信弃义,击败我秦军。今日,我们再次出征,要为死去的战友报仇,要让楚国知道我大秦的威严不可侵犯!”士兵们齐声高呼,“为大秦而战!为战友报仇!”的声音响彻云霄,士气达到了顶点。
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浩浩荡荡地再次向楚国进发。这一次,王翦吸取了李信的教训,稳扎稳打。他命令秦军每到一处,便安营扎寨,修筑壁垒,确保自身安全。同时,他派出大量斥候,深入楚国境内,刺探楚军情报,了解楚国的军事部署和地形地貌。他还与当地的百姓交流,了解楚国的风土人情和民心所向,试图寻找楚国的弱点。
项燕得知王翦率领大军前来,也不敢掉以轻心。他重新调整了楚军的部署,加强了边境防线,同时在楚国境内设置了多道防线,以防秦军深入。他深知王翦的厉害,不敢贸然出击,决定继续采用坚守的策略,等待秦军露出破绽。
秦军与楚军再次对峙,战场上暂时平静下来。但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双方都在暗中谋划,一场更加激烈的战争即将爆发。王翦在营中日夜研究楚军的情报和地形,试图找到破敌之策;项燕也在不断加强楚军的防守,训练士兵,提高战斗力。两国的命运,在这场战争中悬于一线,而天下的局势,也因为这场战争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