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黛玉说,尚未见过婆母,众人皆是一惊,随后,
探春掩嘴笑道:“林姐姐好福气,竟不用立规矩,真是羡煞旁人。”
宝钗则温婉一笑,轻声道:“林妹妹,话虽如此,可长辈的孝道不可废。
苏家到底是书香门第,最重礼数,妹妹如今嫁为人妇,怎好长期不侍奉公婆?
虽说路途遥远,可总得寻个机会回去一趟,也好全了礼数。”
她说着,眼角余光瞥了黛玉一眼,似有深意。
黛玉神色不变,依旧是那副柔弱中带着几分清冷的模样。
她轻轻放下手中的茶盏,慢条斯理道:
“宝姐姐说的是,只是爹爹与公公乃是旧识,成亲前公公便亲笔书信一封,言明路途遥远,让我安心在爹爹身边尽孝,待爹爹身子好些再做打算。”
她顿了顿,抬眼看向宝钗,目光清澈,“想来,公公既已如此吩咐,宝姐姐也不必替我担忧了。”
宝钗脸上笑意一僵,随即又恢复如常,只道:“是我多虑了。”
贾母看完,笑着点头:“苏老爷真是个通情达理之人,想得周到。”
她随即又拉着黛玉的手,慈爱道:
“玉儿,你如今嫁了如意郎君,我也就放心了。只是,女子出嫁,便是夫家的人,孝敬公婆是应当的。待你父亲身子好些,便早些去苏家,莫要让人说三道四。”
黛玉乖巧地应了,她知道宝钗话中之意,无非是暗示她不孝,想让她在贾府众人面前丢脸。
可她如今早已不是那个寄人篱下,任人欺凌的林黛玉了。
她有自己的底气,也有自己的依靠。
宝钗见贾母认同自己的话,心中颇为得意。
她又状似关切地问道:“林妹妹,不知苏家家风如何?我听说有些人家规矩甚严,媳妇入门须得晨昏定省,不得有丝毫懈怠。”
黛玉轻笑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苏家家风宽厚,并不似宝姐姐说的那般严苛。”
宝钗脸色微僵,她没想到黛玉会如此直接地反驳她,让她一时下不来台。
探春见状,连忙打圆场:“林姐姐真是嫁得好啊,令人羡慕。”
黛玉淡淡一笑,不再多言,只与贾母说起扬州的风土人情。
贾母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插上几句,气氛倒是融洽。
不一会儿间,王熙凤也来了,
她一进门就咋咋呼呼的,一见黛玉,便拉着她的手笑道:
“哎哟,我的好妹妹,可算是见到你了!许久不见,越发出落的标致了,瞧这小脸,嫩的都能掐出水来!”
她说着,还真的伸手去捏黛玉的脸颊,黛玉不着痕迹地避开,王熙凤也不恼,只哈哈大笑。
“林妹妹如今可是丞相家的奶奶了,这身段气派,啧啧,就是不一样!”
王熙凤眼波流转,丹凤眼滴溜溜地来回打量着林黛玉,仿佛要将她整个人都看透一般。
她堆着满脸笑容,语气里满是奉承之意:“林妹妹,瞧你这气色,啧啧,一看就是嫁对了人,被苏二公子宠得跟什么似的。”
林黛玉淡淡一笑,并未接王熙凤的恭维之词,只是轻声道:“凤姐姐说笑了。”
王熙凤也不在意黛玉的冷淡,自顾自地继续说道:“我听说啊,那苏二公子不仅才华横溢,文章写得一手好字,还生得俊美无双,真真是人中龙凤。
如今他又马上要参加会试,若是高中,那可就前途无量了!林妹妹真是好福气,觅得如此良婿!”
黛玉依旧保持着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夫君待我确实极好。”
王熙凤之所以对林黛玉如此殷勤讨好,原因有二。
其一是为了讨好贾母。
林黛玉是贾母的独生女贾敏的女儿,老太太一直视若珍宝,疼爱有加。
这一点并不会因为黛玉嫁了老太太看不上的人而有所改变,
相反,老太太甚至会因为黛玉受了委屈而更加偏疼她。
其二则是因为贾琏回府后,曾偷偷和她说过,在苏旭和林黛玉婚礼上拜堂的时候,那位久未露面的皇帝堂叔明德公,竟然亲自出席,并受了新人之礼。
更令人震惊的是,明德公竟是苏旭的老师!
这可是天大的荣耀,意味着苏旭背后有着强大的靠山。
如此一来,自然要维护好与黛玉的关系,以免日后得罪了这位未来的权贵。
只是贾琏再三嘱咐她,此事在府里半点都不要透露出去。
所以贾府其他人都不知道苏旭与明德公的这层关系,否则也不会故意冷落他。
众人又闲话家常了一会儿,贾母便觉得有些乏了,吩咐下人摆膳。
话音刚落,只见一群丫鬟们手里捧着各色菜肴,井然有序地鱼贯而入,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邢夫人和王夫人以及王熙凤作为媳妇儿以及孙媳妇儿,自然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传膳、摆饭以及伺候贾母用膳的职责。
她们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将一桌丰盛的午宴摆放在贾母和各位小姐面前。
随后贾母慈祥地招呼林黛玉和迎春、探春、惜春、薛宝钗入座用膳,说道:“孩子们,都别客气,动筷子吧。”
而邢夫人、王夫人和王熙凤则侍立在一旁、分工明确。
邢夫人负责给贾母布菜,王熙凤负责给小姐们斟酒,王夫人则随时留意桌面,添补菜肴。
探春望着林黛玉,想起她嫁到苏家后竟然还未见过婆母,便忍不住打趣道:“林姐姐,瞧这阵仗,你在苏家,想来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没干过这些伺候人的活计吧?”
林黛玉闻言,微微一笑,答道:“三妹妹说笑了,在苏家,我虽不曾做过这些,但也并非一无所知。”
席上摆满了珍馐佳肴,林黛玉注意到自己面前盛的是红色的玉田胭脂米,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怀念。
她记得自己初入贾府时,吃的也是这种米。
这胭脂米是贡米,产量极低,就算是泼天富贵的贾府,也只有贾母能日日享用,余下只有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客才会拿这种米给别人来吃。
想到这里,黛玉心中稍稍释然,看来贾府对自己这次省亲还是颇为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