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墨汁被成功改良后,老人又将目光投向了书写工具。他深知,若要将这墨汁更好地运用,一支得心应手的毛笔不可或缺。于是,在部落的工坊里,一场制作毛笔的探索之旅悄然开启。
老人先是带着智人们踏入山林,去寻觅制作毛笔杆的合适材料。他们在茂密的树林中穿梭,仔细打量着各种树木的枝条。最终,选定了一种质地坚韧、粗细适中且笔直的树枝。这种树枝不仅易于握持,其纹理还能为毛笔增添几分独特的质感。智人们挥舞着柴刀,小心翼翼地割下树枝,再将其截成合适的长度,带回部落。
制作笔杆只是第一步,笔毫的选材更为关键。老人心中早有盘算,他带领智人们来到一片幽静的山谷。这里生长着许多小动物,而老人所关注的是那些毛发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动物。他们在山谷中设下一些简易的陷阱,等待着猎物上钩。不多时,便捕获了几只合适的小动物。老人怀着敬畏之心,从它们身上挑选出最优质的毛发。这些毛发细长而顺滑,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材料备齐后,便是精细的制作工序。老人坐在工坊的角落,将选好的毛发仔细地梳理整齐。他先把毛发的根部用细线轻轻扎紧,确保其不会散开。然后,拿起一根已经处理好的笔杆,在笔杆的一端钻孔再涂抹上一些从树上采集的粘性树胶。这树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具有极强的粘性。老人将扎好的毛发根部缓缓地插入笔杆的孔里,边插边转动笔杆,使毛发里的树胶均匀地分布在笔孔四周,并且与笔杆紧密相连。
然而,这还只是初步的结合,为了让笔毫更加牢固,老人又用一层薄薄的兽皮将笔杆与毛发的连接处包裹起来,再用麻线条紧紧地缠绕几圈,打上一个小巧而结实的结。这样一来,笔毫就稳稳地固定在了笔杆上。
但老人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一支好的毛笔,笔毫的形状和弹性至关重要。他拿起一把锋利的剪刀,开始仔细地修剪笔毫的形状。他将笔毫的尖端修剪成一个圆润而尖细的形状,如同春笋的尖芽,这样在书写时能够灵活地勾勒出各种线条。同时,他还会根据不同的书写需求,调整笔毫的长短和疏密。对于需要书写大字的毛笔,他会保留较长且较为疏松的笔毫;而对于书写小字的毛笔,则将笔毫修剪得短而紧密。
在制作过程中,智人们在一旁认真地观摩学习。他们起初笨手笨脚,不是将笔毫扎得乱七八糟,就是在修剪时不小心剪坏了笔毫。但老人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把握技巧。
经过数日的精心制作,一支支毛笔终于制作完成。这些毛笔形态各异,有的笔杆粗壮,笔毫丰满,适合书写豪放大气的大字;有的笔杆纤细,笔毫精致,专为书写细腻娟秀的小字而设计。
当智人们第一次拿起这些自制的毛笔,蘸上那乌黑发亮的墨汁,在兽皮或竹片上书写时,他们被那流畅的书写感觉和丰富的表现力所震撼。
在毛笔成功创制之后,老人又把目光投向了书写载体。他望着那些用于记事的兽皮、竹简,深感其不便与局限。看来得造纸了。
老人召集起部落里的智人们,开始讲述造纸的用处。“我们要用自然之物,化腐朽为神奇。”他目光坚定地说道。于是,智人们在老人的带领下,纷纷忙碌起来。有的前往溪边,采集那些柔软且富含纤维的水草;有的深入山林,收集各种树皮,像构树皮、麻栎树皮等,这些树皮纤维坚韧,是造纸的上好材料;还有的在部落周围寻找破旧的麻织物,将其拆解开来备用。
材料收集齐全后,第一步便是制浆。智人们在空地上挖好几个大坑,在坑内铺上一层兽皮以防止渗漏。然后把采集来的水草、树皮和麻织物放入坑中,加入大量的水浸泡。数日后,这些材料在水中渐渐变得柔软。接着,智人们手持木棒,用力地捶打坑中的材料。“咚咚咚”的捶打声在山谷里回荡,每一下都饱含着对新事物的期待。经过长时间的捶打,原本坚韧的材料被分解成了细腻的纤维浆,悬浮在水中,如同一片浑浊的棉絮海洋。
制浆完成后,便是关键的抄制环节。老人用细竹条精心编制了一些简易的抄纸框,这些抄纸框大小适中,底部有着均匀的网格。他拿起抄纸框,深入到纤维浆池中,轻轻舀起一筐纤维浆。然后左右摇晃抄纸框,让纤维浆在框内均匀分布,多余的水则透过网格缓缓流走。智人们学着老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抄纸。但起初,不是抄得太厚,就是纤维分布不均。老人在一旁耐心指导:“抄纸时手要稳,动作要轻缓,让纤维自然交织。”
抄好纸后,便是晾晒。智人们将抄有纤维浆的抄纸框抬到阳光充足的空地上,把一张张湿纸倒扣在平坦的石头或兽皮上晾晒。在阳光的照耀下,湿纸中的水分慢慢蒸发,纸张逐渐变得干燥、轻薄。然而,这最初造出的纸还不够平整光滑,书写起来略有不便。
老人思索片刻后,又有了新主意。他让智人们找来一些光滑的石块,将干燥后的纸张再次放在石块上,用另一块较小的石块轻轻研磨。经过研磨的纸张,表面变得更加平整光滑,墨汁在纸上的渗透也更加均匀。
经过反复的试验与改进,部落终于成功造出了一批可用的纸张。这些纸张虽然比不上后世的精美,但在当时却是书写载体的巨大革新。智人们用新制的毛笔在纸上书写,发现墨汁能更好地附着,字迹清晰且不易晕染。从此,部落的故事、知识、技艺等都可以被更方便地记录在纸上。这造纸术的诞生。
随着山谷部落文明的发展,纸张与笔墨的广泛使用,文字的记录虽有了极大进步,但以后每次复制书写都需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如何能更高效地传播知识?《活字印刷术》
老人召集部落中的智人,在部落的广场上开始讲述这一创新理念:“我们要把文字单独制成一个个小块,按需组合排列,便可反复使用印制许多相同的内容。” 智人们听闻,眼中满是新奇与疑惑,却也充满期待地跟随着老人开启这一探索之旅。
首先是活字的制作材料。老人带领智人们四处寻觅,最终选定了一种质地细腻且易于雕刻的黏土。他们将黏土挖掘回来后,经过反复捶打、揉制,使其变得均匀细腻且富有韧性。然后,老人用自制的简易模具,将黏土按压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方块,这些小方块便是活字的雏形。
接下来便是最为关键也最为精细的活字雕刻环节。老人坐在工坊中,手持尖锐的骨制刻刀,对着一块活字坯子,聚精会神的黏土块上开始雕刻文字。他先从部落里最常用的字开始,比如代表太阳的“日”字、代表月亮的“月”字等。每一个字都雕刻得十分精细。他边刻边向围聚在旁的智人们讲解:“每一刀都需精准,深浅适度,这样刻出的字才能清晰美观。” 智人们纷纷拿起刻刀尝试,然而起初不是刻坏了坯子,就是刻出的字歪歪扭扭难以辨认。但在老人耐心的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开始认真地雕刻起各种符号与文字。
经过多日努力,众多活字终于雕刻完成。雕刻好的活字需要进行烧制才能变得坚硬耐用。智人们在地上挖了一个简易的窑炉,把活字整齐地排列在里面,然后用柴草烧制。在烧制的过程中,智人们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火候,经过一段时间的烧制,活字终于变得坚硬如石。接下来就是排版了,老人用一块平整的木板作为底盘,在上面涂上一层薄薄的油脂,防止活字粘在上面。然后,他根据要印刷的内容,从众多活字中挑选出需要的字,一个一个地排列在底盘上,就像在拼凑一幅神秘的拼图。智人们在旁边帮忙递活字,他们逐渐掌握了排版的技巧,速度也越来越快。随后,老人指挥智人们用木板制作了很多个格子,每个格子容纳很多个同一个字。他们将刻烧好的活字按照一定的顺序分类摆放在活字盘中,便于查找与取用。
印刷的时刻终于来临。智人们先将一张空白纸张平整地铺放在一块光滑的石板上,然后用刷子蘸上特制的墨汁,轻轻涂抹在活字表面,确保每个活字都均匀蘸墨。接着,老人拿来张纸,将其覆盖在蘸墨的活字上,再用一块平整的木板用力按压纸张。在按压过程中,老人不断提醒智人们注意力度与方向的均匀性。当纸张揭开时,纸张上便清晰地印出了排列整齐的文字与符号。
但初次印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活字排列不够紧密导致字迹模糊,墨汁涂抹不均造成印色深浅不一等。老人与智人们没有气馁,他们仔细分析问题,对活字盘进行改进,在格子内添加了一些细小的木片来固定活字,使其排列更加紧密。同时,在墨汁的调制上也进行了多次尝试,加入了一些能够调节墨汁浓度与粘性的植物汁液,使墨汁涂抹更加均匀。
经过不断的完善与优化,活字印刷术在部落中逐渐成熟。他们开始用这一技术大量印制部落的历史传说、狩猎技巧、祭祀礼仪等重要知识内容,并将这些印刷品分发给各个族人。
在笔墨纸砚的文化传承里,老人与智人们于制墨、造笔、造纸和活字印刷术上的探索已卓有成效,而一方好砚,亦成为他们追求书写极致的新向往。
制砚之材,至关重要。老人引领智人们翻山越岭,寻觅那质地精良的石料。于溪流之畔,他们发现一种纹理细腻、石质温润且硬度适中的石头。此石经山水千百年的润泽与磨砺,蕴含着自然的灵气,恰是制砚的上佳之选。猿人们挥动简陋的石具,小心翼翼地采挖,将石料搬运回部落。
初回部落,石料需经粗加工。智人们把石料置于平整的大石台上,用粗粝的石块先初步打磨其外形,去除棱角与瑕疵,使其大致呈砚台的雏形。每一下敲击与打磨,皆溅起点点火星,恰似文明在孕育之初的闪耀。
随后便是精细的雕琢。老人手持刻刀,于砚台雏形上精描细绘。他先刻出砚池,那是墨汁汇聚之所,其形状或圆或方,深浅有度,以确保研墨时墨汁能均匀调和且不易干涸。刻刀在石间游走,如灵动的舞者,一点点剔去多余石料,使砚池底部平滑,边缘规整。智人们目不转睛地观摩,随后依样尝试,虽手法生疏,却也满怀热忱。
砚台的周边装饰亦不可马虎。老人以自然万物为灵感源泉,或雕以部落图腾,那是他们信仰与力量的象征;或刻上花鸟鱼虫,赋予砚台生机与灵动。他用尖细的刻刀勾勒轮廓,再以稍钝之刀雕琢细节,使图案栩栩如生。如雕刻飞鸟,其羽毛根根分明,似要振翅高飞;刻画花朵,花瓣层层舒展,仿若散发芬芳。智人们在老人的悉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雕刻的技巧与精髓,他们手中的刻刀也越发娴熟,让每一方砚台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雕琢完成后,便是打磨工序。从粗糙的砂石到细腻的兽皮,猿人们依次对砚台进行打磨。先用砂石磨去雕刻时留下的刀痕,使砚台表面渐趋平滑;再以兽皮蘸上些许清水与细砂,反复擦拭,直至砚台触手温润,光泽内敛。这一过程犹如对时光的摩挲,让砚台在磨砺中焕发出古朴而迷人的光彩。
最后,为使砚台更加实用美观,老人还带领智人们采集一些具有特殊纹理与色彩的矿石,研磨成粉,调和成颜料,为砚台绘制精美的纹饰。或在砚池边缘描上一圈金线,或于砚台侧面绘上神秘的图案,使其在简约中彰显精致,在质朴中蕴含高雅。
当第一方自制砚台呈现在众人眼前时,墨香与石韵交融。研墨之际,墨锭在砚池中缓缓转动,墨汁随之而出,浓郁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