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瞿成的话,本来就已经心动的瞿孝明这回不再犹豫了:“看来儿子都比老子有远见了,成合兄,我同意了。”
李成合马上趁热打铁:“那一言为定,我们这就写字据吧。至于占多少股我们也不详细计算了,成合裁衣店和西城染坊两家合为一体,加上戈辉这个小兄弟,我们三家各占三分之一,孝明兄觉得如何?”
瞿孝明一听条件这么好,那还有什么说的:“全听成合兄安排,不过小弟这染坊不敢和成合兄的裁衣店比,所以只占三成就好,就这样已经占了大便宜了。”
瞿孝明也怕李成合反悔,西城染坊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确实已经经营不下去了,正急着低价出手呢,所以他举双手赞成,而且还是迫不及待。
戈辉这时候开口道:“那就马上写合同,不过占股比例要调一下,两位大哥怎么分配小弟不插言,但是小弟我只占两成就足够了,只要以后我买东西,给我最低的价格我就满意了。”
听了戈辉这么一说,瞿孝明和李成合更不想耽误时间了,马上找来纸笔,由瞿孝明来写,就这样匆匆完成了成合裁衣店和西城染坊的合并,李成合占股五成,瞿孝明占股三成,戈辉占股两成,并补充两成股份的资本金。名字依然叫成合裁衣店,西城染坊名字取消。成合裁衣店的“成”字,改成了西城染坊的“城”,名字变成了“城合裁衣店”。大家皆大欢喜。
接下来戈辉提出了要染布的要求。于是马上有人带戈辉去染布房。戈辉选出既结实又柔软的布,让工匠按照他说的染布,戈辉从来没做过这个,染布的匠人师傅也没这么干过,进行了一整天,都不如意,但戈辉不放弃,决定明天继续实验。
两家店的合并工作并没有完成呢,具体的操作就是瞿孝明和李成合的事情了。戈辉则全身心都放在了染布的工作上,毕竟是来自后世的二十一世纪,超越时代的见识和知识发挥了巨大无比的作用,主要是对温度的掌握,让颜色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当然,清代染布匠人的聪明才智也让来自后世的戈辉由衷的佩服。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染出了让戈辉内心勉强认可,脸上非常满意的低端迷彩布来。虽然离后世各国军队流行的数码迷彩还差很远很远很远,但也勉强达到了后世八九十年代的水准,甚至还有所超越,主要是理念的超越,虽然技术含量不高,可能洗多了会褪色,但已经非常不错了,戈辉甚至觉得这个迷彩很酷,在丛林里更容易隐藏。
现在迷彩布也解决了,就可以马上开始生产了。戈辉给李成合五万件的订单,先生产五百套,其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大号的比例为2:5:2:1。
戈辉出来也小半个月了,也到了回山的时候了。
回山前,戈辉带着教书先生于直人一家来到已经更名的“城合裁衣店”,为于直人一家人每人做了两套新衣服。给于直人做的是两套‘成合装’。
在戈辉钻研染布的时候,程天运也没闲着。程天运把饲养鸡鸭鹅猪狗羊的事情全给办完了。等他和戈辉回山的时候,跟着他们一起回山的是装满了十几马车的鸡鸭鹅,还有小狗崽,小猪崽、小羊羔。
由于车多货多人多,所以大家伙走了两天才到镇妖峰下的基地。戈辉一回来,整个基地立即变得热闹起来。大家帮着送货的车把式把车上的鸡鸭鹅猪狗羊卸货后,又留下他们吃饭,然后才礼送下山。
戈辉看到基地现在大变样了,很多房子已经建起来了,还挺好看的,房子的墙都用粘泥涂平,根本看不出是用石头砌成的。宁远马上过来给戈辉介绍这半个多月来的工程进度。
现在两百个军官单人宿舍已经优先完成了二十个,足够戈辉等十四人每人分一个。五百间士兵宿舍完成二十五个,每间士兵宿舍住十二个人。现在参军的260人都有地方住了。基地司令部也已经建设完成,随时都可以投入使用。食堂和随营军校正在建设中,顶已经封完了,现在主要是内部装修。后勤区的房子是最先完成的,目前不能按户分房子,只能分男女,像士兵宿舍那样居住,来年开春后继续完善后勤区的房子,争取每家每户都能分一套。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各别的钉子需要从外面购买。所有的墙体都是用石头砌成的,足有两尺厚,绝对保暖,地基也都是向下挖了四尺深,保证安全。
听了宁远的介绍,戈辉很满意,最后戈辉说:“月末会有教书先生来山上,必须给他们家分一套独立的房子,以后他们要教这些不识字的士兵和后勤的人识字,还有孩子们也要识字。”
宁远马上说道:“这个没问题,后勤区有多余的房子,就是为了应付突然多出来的人而特意留出来的。”
戈辉点点头:“就知道你这家伙办事劳靠。”
宁远一愣,略显惊喜地说道:“你终于想起以前的事情了!”。
昂?戈辉也惊讶,不是很肯定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知道你办事让人放心。”
宁远表情一滞,一脸无语道:“感情还是没想起来呀!”。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戈辉开始写《军事训练大纲》,他先去拔了几只鹅毛,然后自制了一个鹅毛笔。用小刀削成钢笔尖的形状,再把笔尖切开,这样一个鹅毛笔就做成了。蘸着墨汁开始写训练大纲。戈辉对繁体字并不陌生,他在后世二十一世纪生活的时候,经常看从台湾或香港买回来的书,渐渐地也就会写了很多繁体字。与香港或台湾人做生意的时候,繁体字的合同他经常看,所以他也刻意的学习了很多繁体字,现在派上用场了。看来多学东西是没有错的。
戈辉的军官宿舍分内间和外间,内间是卧室,估计有40平米吧,里面家具一应俱全。外间是办公室,面积60平,桌子和靠背椅样样不缺。条件虽然简陋了点,但在大山里已经不错了,甚至比预期的还要好。不光戈辉这样认为,基地里的所有人都这样认为。等到了明年春天再盖房子,到时候会更好。
这几天戈辉一直在自己的宿舍里写训练大纲,他直接把后世解放军的训练大纲照搬过来。当然,也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条件和士兵的文化素质,有所改动,有些难度要降低,有些方面要加强,以弥补士兵文化素质低的不足。
等戈辉编写完成后,就找来宁远他们,把这个大纲每人抄写一份,还让那八个种子军官也都来抄写一份。这个大纲分初级中级高级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分成三个阶段,每一阶段训练结束,都有相应的考试。
看完了戈辉的训练大纲,其他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训练方法,以前在天津武备学堂都没有学习过。戈辉是怎么想出来的,除了能用被雷劈出来的解释之外,没别的解释。但不管怎么说,这个训练方法,非常科学,循序渐进,士兵的进步速度会很快。
还有,戈辉是怎么把字写的这么细的,大家很不理解,所以,在他们抄写之前,戈辉还得教他们如何做鹅毛笔,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戈辉写的那样细的字来,即省墨汁,又省纸,只是苦了基地买来的那些大白鹅了。看来以后要多买一些钢笔,或者制作一些铜制的蘸水笔。
戈辉把《军事训练大纲》写完后,又写了《基地人员日常行为准则和处罚条例》和《禁卫军军法》以及《基地安全保卫条例》,这三个规矩对于五百多人的基地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三个规矩的约束,一旦出了什么事情,就没有一个合适的公正的处理办法。所以,这个也要求宁远他们在抄《军事训练大纲》的时候,也把另外三个也抄一遍,并且还要带着所有人学习一遍。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三个规矩适用于所有人,任何人犯了规矩上不允许的错误 ,都要按规矩进行处罚。
另外,戈辉还编写了《禁卫军军人内务条例》和《禁卫军军人纪律准则》,这两个是专门为禁卫军每一个名军人立的。
这几天中,食堂和随营军校都已经装修完毕了。特别是随营军校,这里是禁卫军未来军官的摇篮。所以戈辉看的很仔细。所谓的军校就是一个巨大的教室。一端墙上挂着一个黑板,两寸厚,四尺高,十二尺长。这完全是木匠师傅按照戈辉的要求制作的,这样的黑板食堂里也有一个,那个是为给士兵扫盲用的。教室里共摆了四列一百套桌椅。每列二十五套,每套坐两个人,整个教室可以坐下两百人。每套桌子两寸厚,十五寸宽,四尺长。每两排中间都有一个三尺宽的过道,靠两边的桌子,两边也都留出了三尺宽的过道。这个大教室相当的宽敞。戈辉对这个教室非常的满意,之前戈辉就强调,这个教室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高标准建造,所以木匠师傅和泥瓦匠师傅在建这个的时候,特别的用心。
食堂也建好了,里面能同时容纳五百人 一起吃饭,食堂一边的墙上也挂着一个和随营军校教室一样的黑板,这个黑板将用于教小孩子读书和给大人扫盲。
现在全基地的人每天都在食堂里吃饭,伙食虽然非常一般,但大家都觉得很满足。特别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他们从来没有过过这样安生的日子,吃饭睡觉都这么踏实,生活有了希望,让他们很满足。
经过近一个月的建设,基地越来越像个基地的样子了。主要路面都用石头铺地,即使夏天下雨也不会泥泞。在建设过程中,刻意保留下来的树木都用石头围起来。等下雪了就把雪堆在树下。
往镇妖峰半山腰去的路也用石头修成台阶。两旁有树,并绑上了围栏。半山腰上的空地,来年计划也盖上房子,还有通往山顶的路明年开春后也要修一下。
由于建了大量的房子,镇妖峰脚下的乱石几乎没有了,全用到房子上了。经过平整后,基地这里彻底成了平地了。等所有的房子盖完后,基地将会变得更漂亮。
在离基地不远的地方,有一处面积巨大的洼地,估计有三千来亩地,相当的平整,那里明年可以用来种地,这样基地的粮食也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
基地的所有房子的墙壁,涂的泥都来自己离基地不远的另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碱土,碱土比沙土细,涂墙最合适,用它来勾石头的缝隙又好又结实,所以基地的房子一点也不比砖墙差。
所有的房子里搭的都是火炕,用石板铺的。烧上火又暖和又结实。冬天要到了,大家都不用担心会挨冻。
戈辉写的五个规矩很快被宁远他们抄了一遍,然后他们各带一部分人,进行分头学习这个规矩,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一天不行,就来两天,直到所有人都理解了,也差不多都记住了,才算告一段落。
月末很快就到了,程天运已经带人下去取货了,顺便找铜匠师傅订做铜制的蘸水笔。在他回来之前,戈辉开始带领所有人把营区的临时围墙建起来。一是为了防止野兽,也是为了防止有土匪过来。
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土匪注意努鲁儿虎山上多出来几百人呢。辽西地区由于朝廷对这里管理相对松懈,所以土匪很多,而且土匪也不用占山为王,有占山为王的,那是因为那个山实在太适合人居住了,否则谁去那里呀。山下一样活的好好的,跑山上干嘛去。谁都没有想到,努鲁儿虎山上会出来一支让他们胆寒的武装力量,不是土匪,但却比土匪还狠,当然,这只是对敌人狠,对坏土匪狠。
程天运带了很多人下山,除了取货外,还有去买粮,山上粮食虽然足够,但多了总不是坏事。冬天来了,大雪封山,出入不易,多备无患。
程天运先到李成合那里拿到了五百套作训服、战术背包、套头式战术背心,五十套军官服,并告诉李成合,继续生产,首期目标是一万套,并付给了李成和足够的银子做定金。
然后去赵大石那里拿到了一百合粉笔,走之前又给赵大石留下两千文,告诉他继续生产。之后又派人到各个村子收布鞋,普通布鞋和棉鞋都要。
最后才找到于直仁,告诉于直仁收拾东西,过两天带着全家人跟他走。
事实上,于直仁一家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有人来接他们呢,这些年于直仁一家一直过着非常清苦的日子,虽然恪守本分,但清苦的日子依然过够了,两个女儿也眼看要二十了,却因吃不好,营养不良,都面黄肌瘦的。现在终于有机会多赚点钱了,于直仁说什么也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和程天运一起回山的还有一个人,瞿成,他自从认识戈辉和程天运后,随着对两个人了解的加深,更坚定了要跟程天走的决心。最后他父亲瞿孝明同意了,程天运知道瞿成也受过很好的教育,于是就答应带着他了。
程天运从山下回来的时候,又是满载而归,很多人看到新的军服,都喜欢的不得了,当然现在还不能发给他们。很多当初不想当兵,年龄又合适的人,看到新军服后,都后悔当初没答应当兵,现在都吵着要当兵。
戈辉只好再次把这些人筛选了一下,包括新来的瞿成在内,一共留下了九十人,其余都没要,身体素质不行。这留下的这九十人都由石焰编进禁卫军的花名册里,未来的禁卫军人数一下子达到三百五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