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夏耶夫想了想,然后说:“明天你就可以派人去取,我军后天就要开拔离开奉天,先撤到宽城子。只要你把劳工给我招齐,一切都不是问题。”
孙婉儿马上翻译,戈辉听完翻译后说道:“好,一言为定。”
阿列克夏耶夫站起来:“总督大人,我就不多留了,我军正在开拔,愿我们合作愉快。”
戈辉等孙婉儿翻译完之后,说道:“我就仰仗贵军来对付日本人了。”
听完孙婉儿的翻译,阿列克夏耶夫满脸不屑地说:“日本人对付你们大清的军人还可以,但完全不是我们俄国人的对手,十个日本兵也不是一名俄国士兵的对手。”
戈辉听完孙婉儿的翻译,丝毫没有生气,反而笑得更灿烂:“那最好了,我就不用担心小日本了,以后东北的防务安全,就全仰仗贵军了。”
阿列克夏耶夫不用听孙婉儿的翻译,也能猜出戈辉说什么,他直接扔下两个字:“告辞。”转身带着随从走了。
戈辉也不听孙婉儿翻译,直接说了两个字:“不送。”
看着阿列克夏耶夫和随从的背影,戈辉淡淡地说:“派人通知刘城和许明,让他们明天早上去俄军在奉天郊外的仓库里运两万支步枪和两亿发子弹。”
孙婉儿立即回答:“是,这就去办。”说完转身出去了。
看着孙婉儿的背影,戈辉突然觉得,应该为自己找一个副官了,不能老让孙婉儿跑来跑去的。副官是从生活到工作,随时都跟着自己,掌握着很多最机密的事情,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之一,所以,副官很重要,不能随便找。
现在与俄国人的合作已经有了突破,只要俄国人的枪一拿到,那自己原来从俄国人那里抢来的水连珠步枪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使用了,就不会引起俄国人的怀疑了。
戈辉提出帮俄国人修铁路,也是想让俄国人和日本人多打两年,让这两个国家在战争中更多的消耗劳动力,多制造一些战争寡妇,同时,也为禁卫军的发展赢得时间。
阿列克夏耶夫回到奉天故宫的指挥部后,立即叫来军需官,询问军需官:“仓库里有没有两万支步枪,两亿发子弹?”
军需官犹豫了一下,最近从辽阳运回来大量的枪支弹药,加上原有的,到底有多少,军需官一直没有时间统计呢。所以他只回答说:“差不多有两万多支步枪,子弹也有很多,还没来得及统计呢。”
阿列克夏耶夫低头想了一下:“算了,不管了,都不要了,都送给清军吧,明天他们派人来接收,你只管把仓库交给他们就行了。”
军需官当时就懵了,那武器粗略估计一下可不止两万啊,估计十万也不止啊,都不要了?最近部队要开拔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在仓库里,军需官正发愁怎么运回去呢。现在问题突然之间解决了,军需官本想提醒一下阿列克夏将军,但他又不想再次带人干搬运工,所以话到唇边又咽回去了,反正这个命令不是他下的。就这样大量的武器弹药白白的送给了禁卫军。
等后来阿列克夏耶夫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想发火都不敢,大量武器白白送人,这可是大罪啊,他可不想被送交军事法庭,所以他就当没有这回事。但他还是做了一个杀人灭口的活,他秘密的把那个军需官,以及看守仓库的士兵全部杀了,这样就再也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了。
当第二天许明和刘城看到仓库里堆成山一样的武器弹药时,当时就傻了,简直是在做梦,俄国人发了什么善心啊,这么多武器弹药全给禁卫军了?他们没敢立即派人用车往外运,而是立即派人向戈辉报告。
戈辉知道这个事情后,也觉得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问题,所以,他立即回复管临风和瞿城,先别运,等一天看看,看看俄国人有什么反应。
戈辉在总督衙门里转圈想,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多武器,都给禁卫军了?俄国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算了,想不明白就不想了,反正明天就知道结果了。
明天很快就到了,俄军很快退出了奉天,直接向铁岭方向退去,没有一名俄军士兵来到武器仓库。事实证明,俄国人脑袋被驴踢了,堆积成山的武器,白白的送给了禁卫军,特别是那些m1891式莫辛纳甘步枪(水连珠步枪),俄国人自己的产能都不够,都是一家法国公司代工生产的,现在就这样白送禁卫军了,下这个命令的人应该上军事法庭。戈辉知道占了大便宜,他怕夜长梦多,立即组织所有禁卫军参加运输,在奉天一带雇佣大量的马车,用来运武器。同时,派人去八角台,把八角台全军都带来,全体参与运武器,就地换装。
戈辉亲自到仓库去看了,堆成山的武器散乱地堆在仓库里,不仅有步枪和子弹,还有不下十几万发的炮弹,这次真的是发大发了,看得戈辉心中砰砰狂跳。至于具体数量,估计短时间内是统计不出来了,不过没关系,先运回八角台再说。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奉天城全城及周边地区,还有奉天府下辖的五府、四厅、六州、二十六县,都贴满了招二十万劳工的告示,十七岁到五十岁均可以报名,禁卫军派专人到各府厅州县去登记劳工。
戈辉特别叮嘱负责招工的许明,十七到二十四岁的劳工全部留下秘密送到朝阳去,二十五到三十五岁的识字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也送到朝阳去。其余的都当劳工处理。
另外,戈辉又以总督的名义下令,命令剿灭忠义军有功的林成岱和他的“花膀子队”,全体去当劳工,为俄国人修铁路。林成岱必须去,必须参加,否则就是蓄意破坏大清与俄国的友好关系,破坏东北的稳定,立即问罪。戈辉相信,这么大的帽子扣上,林成岱绝对不敢不去。这就是给俄国人当狗的下场。
不只是一个林成岱,其他所有帮助俄国人剿灭忠义军的人,所有背叛忠义军的人,都被戈辉一纸总督衙门的行政命令,全被请去当劳工了,如有不从,立即以蓄意破坏大清与俄国的友好关系,破坏东北稳定的罪名打入监牢。这些人各个都苦不堪言,各个都想把戈辉千刀万剐,可他们又拿戈辉毫无办法。戈辉现在是站在了“道义”的至高点上了,为了大清与俄国的友谊地久天长,只能让他们去当劳工了,他们也不知道是哪里得罪总督大人了。
和这些人一样难受的是日本现任首相桂太郎,从去年六月二日组阁开始到现在,他就没有顺利过。
桂太郎内阁是首届非元老担任首相的内阁,经常被蔑称和调侃为“垂帘听政内阁”、“小山县内阁”、“二流内阁”、“次官内阁”。
桂太郎内阁在财政上处境艰难,日本经济在1897年就呈现出恶化的迹象,1900年至1901间发生了经济大恐慌。桂太郎内阁为刺激经济发展采取强化发展重工业、通信产业的政策,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投入大量资金和政府投入大量财政。同时,为扩充海军增加预算也不可避免。桂太郎内阁筹划在美国募集外债未果,便想通过整顿行政、延缓公共事业项目、把辛丑条约的赔款列入一般会计等手段加以解决。议会认为赔款收入不稳定,强烈反对将其列入预算,对政府执行期限为5年的地租增收和整顿行政也抱有强烈抵触。
对于桂太郎来说,本届内阁意味着政界新老交替时期的到来。这届内阁面临的课题主要有对外政策和财政问题,这两个问题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在对外政策方面,虽然通过日清甲午战争排除了清朝对朝鲜的支配地位,但另一个课题是如何阻止俄国南下。作为对策,日俄协调论与日英同盟论产生对立。日俄协调论主张日本承认俄国对满洲(大清东北地区)的支配权,作为交换,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支配权,即所谓“满朝交换论”。伊藤博文、井上馨、陆奥宗光等人执这种观点。山县有朋、小村寿太郎、桂太郎等人则执日英同盟论,主张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抗俄国。当时英国在中东、中亚等地区与俄国对峙,而日英间基本没有利害冲突。最终日俄协调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日英则于1902年1月30日签署了日英同盟协约。国民对日本能与世界最强国结为同盟感到惊喜万分,这件事对桂太郎的执政能力加分不少,让桂太郎的日子好过许多。可他万万没想到,这才过了几个月啊,大清东北就传来这么坏的消息,让桂太郎气得差点把自己办公室里的桌子给掀了。
日本在东北的情报人员把戈辉在东北大肆招工,为俄国人修铁路这一消息汇报给了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小村马上把这个坏消息汇报给了首相桂太郎。桂太郎看到这个消息,差点没气晕过去,他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总督,光明正大的为侵略者在自己的国家修铁路,公开卖国啊。要是换了大清国别的省份,他连听都不愿意听,但是,偏偏是日本看中已久的东北三省,这不是纯粹给日本找麻烦嘛,一旦铁路修通,日本要是再想对东北用兵,那就要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现在日本正处于备战的紧张时期,现在的实力还不够与俄国一战。这个戈辉也太会挑时候了,他是真傻呀,还是故意的呢?
桂太郎把这个事情拿到内阁会议上讨论,结果内阁上争执不休,讨论了一天也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来。最后还是决定静观其变,同时加快备战步伐。很显然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是让桂太郎咬碎牙骂娘的选择。
会后,桂太郎和小村两个人坐在一起仔细的讨论了一下对策,他们决定派人与戈辉接触一下,试探一下戈辉的态度,实在不行,就让刚刚成立,又急于建功立业的黑龙会派人把戈辉干掉。任何挡在我大日本帝国前面的人,都将被毫不犹豫的处理掉。所以,从这一刻起,日本人做了两手准备,如果戈辉肯合作,那就先留着戈辉的命,如果不合作,那就找机会把戈辉干掉。
和日本人糟糕的心情截然相反的是美国人,美国驻北京公使康格,得到戈辉帮俄国人修铁路这一消息后,立即笑得肚子直疼。这简直是天才的想法,拿中国的老话叫一石二鸟。不但增进了与俄国的关系,还得到了好处,得到了俄国人的m1891式莫辛纳甘步枪。同时又让日本人气得直想挠墙,一招就把日本人想占领东北的努力化掉了一半。本来打算放弃去东北会一会戈辉的康格,这回改变想法了,他觉得这个戈辉很有意思,他得去见一见,他要亲自检定一下戈辉这个年轻的总督大人。
其实,康格对戈辉这一招理解的还不到位,不是一石二鸟,戈辉这一招叫“一石多鸟”,这些鸟中,除了其他列强之外,还有一只鸟就是大清国的朝廷。
当慈禧太后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气愤,她虽然不喜欢戈辉与俄国人发生冲突,但也不希望戈辉与俄国人合作,况且,戈辉这合作里大有卖国的嫌疑。他立即把荣禄、奕匡、载沣,还有大学士张翼等人叫进宫中,讨论这个事情。结果荣禄、奕匡和张翼都伸出大拇指,连声赞叹“高明”,然后就由大学士张翼为慈溪解释戈辉“一石二鸟”之计。最后慈溪也不住频频点头,觉得戈辉年纪轻轻,很有手段,仅此简单一招就把列强玩弄于股掌之间,看来自己没选错人。
然而,戈辉此时却并不知道有很多人都在打他的主意。他这几天中,一直在考察着一个人。这个人是负责总督衙门安全的两个排长之一,也是自己的临时卫队长,名字叫“田劲”。和后世二十一世纪戈辉的秘书“田进”,名字只差一个“进”字,但读音完全相同。正因为如此,戈辉才有了让田劲当自己副官的想法,但在此之前要先考察一下田劲。
戈辉还派孙婉儿从侧面调查田劲,弄得孙婉儿以为田劲私下里干了什么坏事呢,不过,孙婉儿很快就把田劲进入禁卫军的前前后后,调查得一清二楚。
田劲,光绪八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书香世家出身,光绪二十二年,进京赶考,在殿试中他以二甲第一名的成绩被选为庶吉士,三年后,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在“朝考”中因为成绩优秀被留任翰林,担任编修,那一年他十七岁。当上了编修不久,他因与另外三名编修谈论维新变法的事情,而被小人告发,他和另外三名编修都被判流放宁沽塔。在被四名官军押解去东北的路上,夜里遇上天降暴雨,混乱中他逃走了。从此在辽西地区四处游走,以乞食要饭为生,半年前在大板儿村要饭时遇到禁卫军招兵,他为了能天天吃上一口饱饭,参军了,直到现在。目前是禁卫军第六团二营一连三排当排长。他为人和善,做事认真,行事低调,不喜欢张扬,不苟言笑,除了训练和读书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戈辉手里拿着这份孙婉儿交给他的调查报告,对比着后世二十一世纪那个田进,还真有几分相似,戈辉对这个田劲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但考察还在继续,戈辉不断的分配工作给田劲,仿佛是在故意刁难田劲一般,连其他的士兵们都看出问题来了,但田劲却像没事的人一样,一如既往,逆来顺受。当士兵们问他是不是得罪总司令了?他只是淡淡一笑,然后继续忙戈辉交给他的事情。
事实上,田劲也并不恨戈辉故意刁难他,在他看来,以前他天天以要饭乞食为生,现在他天天吃的饱,睡的好,还不受人欺负,就是工作比别人多了一些,这有什么呢?比起以前的日子,好了不止千倍,况且,自从当了禁卫军,自己学到了太多的东西,特别是在八角台听了戈辉的讲课后,戈辉早已经成了他最崇拜的人了。戈辉故意分配给他很多工作,他反而觉得这是戈辉看得起他相信他,所以,他干的非常认真,也非常愉快。
戈辉一直注视着田劲,他觉得田劲越来越接近做自己副官的标准了,不过,在此之前,戈辉还要让田劲做一件他最愿意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