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从宫中退出后,未作丝毫停歇,径直回到府邸,将自己关在书房内,对着满桌的卷宗、密信和地图,试图从过往的,蛛丝马迹中揪出“龙隐会”背后残余势力的线索。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和深邃的眼眸,时间在静谧中悄然流逝,天亮了,他却浑然不觉。
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敲响,李元芳端着一碗参汤走了进来,关切道:“大人,您已经一整天没合眼了,喝口参汤,休息片刻吧。”
狄仁杰摆了摆手,声音略带沙哑:“元芳,时间紧迫,‘龙隐会’虽已遭受重创,但幕后主谋仍逍遥法外,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我总觉得,我们遗漏了某个关键环节。”
李元芳将参汤放在桌上,目光落在那些资料上:狄仁杰说,元芳你怎么看,李元芳说:大人,这些天我们反复查探,将已知的线索都梳理了无数遍,可还是毫无头绪。会不会他们隐藏得太深,我们得换个思路?”
狄仁杰闻言,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换个思路……对,我们一直盯着‘龙隐会’在明处的行动,却忽略了他们暗中的联络方式。他们能够在各地迅速组织人手,必定有一套很隐秘的通讯网络和系统。”
狄仁杰和李元芳两人立刻行动起来,重新审视之前抓获的“龙隐会”成员的口供。经过一番仔细比对和分析,他们发现,一个频繁出现的地名——邙山脚下的,一座废弃道观。
狄仁杰说,“元芳,看来这座道观大有文章,很可能是他们“龙隐会"的,秘密联络点。我们即刻出发,务必赶在敌人察觉之前,查明他们的真相。”狄仁杰慢慢的站起身来,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夜幕降临,狄仁杰和李元芳身着夜行衣,悄无声息地潜入邙山。一路走来像鬼影一样。月色如水,洒在古老的道观上,更添几分阴森诡异。两人小心翼翼地靠近,发现道观内虽看似空无一人,但隐隐有灯光闪烁。
他们翻过院墙,来到道观的正殿。透过窗户缝隙,看到几个黑衣人正围坐在一起,似乎在商议着什么。
“堂主已死,洛阳的行动也失败了,我们该如何是好?”一个焦急的声音传来。
“慌什么!我们背后还有更强大的势力支持,只要按计划行事,武周迟早会被推翻。”另一个低沉的声音说道。
“可狄仁杰太狡猾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他盯着。”
“哼,他以为抓住了几个小喽啰就能高枕无忧?真正的杀招还在后头。三日后,武则天上朝之时,便是她的死期!”
狄仁杰和李元芳心中一惊,没想到敌人竟策划了如此大胆的刺杀行动。他们不敢耽搁,悄悄退出道观,赶回洛阳城。
回到城中,狄仁杰立刻进宫向武则天禀报。武则天听后,脸色阴沉:“这群逆贼,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狄卿,你务必想尽办法,阻止这场刺杀,确保朝堂安全。”
狄仁杰领命后,与王孝杰紧急商议对策。他们一方面加强皇宫和朝堂的守卫,增加巡逻兵力,对每一个进入朝堂的人,进行严格盘查;另一方面,在城中展开地毯式搜索,抓捕一切可疑人员,试图在刺杀行动前将敌人一网打尽,这几天也风平浪静的过去。
三日后,天还未亮,狄仁杰便来到朝堂,亲自坐镇指挥。文武百官陆续入朝,气氛格外凝重。
突然,看到一名官员模样的人,在通过宫门时,神色慌张,引起了守卫的注意。守卫正要上前盘查,这时那人突然抽出匕首,朝着宫门内冲去。
“有刺客!”守卫们立刻大喊,守卫们与刺客展开搏斗。狄仁杰见状,迅速带领王孝杰,李元芳和手下赶过去支援。
就在这时,朝堂外又涌入一群黑衣人,他们手持利刃,疯狂地朝着朝堂冲来。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局势陷入混乱。
狄仁杰和王孝杰率领守卫和士兵,与刺客展开殊死搏斗。李元芳则紧紧护在狄仁杰身边,两人配合默契,将靠近的刺客一一击退。
在激烈的战斗中,狄仁杰发现一名黑衣人行动诡异,他似乎对皇宫的布局十分熟悉,正朝着武则天所在的方向悄然靠近。狄仁杰心中一紧,意识到此人很可能就是此次刺杀行动的关键人物。
他马上奋力摆脱身边的刺客,朝着那名黑衣人追去。黑衣人见势不妙,加快脚步,试图冲进朝堂。狄仁杰在后面紧追不舍,终于在朝堂门口将黑衣人拦住。
“哼,狄仁杰,你以为能阻止我吗?今日武则天必死无疑!”黑衣人恶狠狠地说道。
狄仁杰冷笑一声:“你以为你的阴谋能得逞?我绝不会让你伤害陛下分毫!”
两人随即展开激烈的战斗,黑衣人武艺高强,但狄仁杰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逐渐占据上风。最终,他一剑刺中黑衣人的咽喉,将其击毙。
随着这名关键刺客的死亡,其他刺客也纷纷被制服。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终于被成功阻止。
武则天从龙椅上站起身来,看着满身血污却依旧挺拔的狄仁杰,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狄卿,此次你又立下大功,救朕于危难之中,武周有你,朕心甚安。”
狄仁杰跪地行礼:“陛下洪福齐天,这是陛下的英明领导和将士们的英勇奋战之功。臣不过是尽了臣子的本分。”
经过这场生死较量,“龙隐会”的残余势力被彻底铲除,武周政权再次转危为安。洛阳城也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与安宁,百姓们纷纷传颂着狄仁杰的功绩。
然而,狄仁杰深知,天下虽暂时太平,但未来仍有诸多挑战。他望着洛阳城的大街小巷,心中默默发誓,只要自己还在,就会一直守护着武周,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百姓,让太平盛世得以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