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这一仗大获全胜,虽然没有全歼日军,但是这一仗取得的战果却十分丰厚。这一仗,李宏的部队消灭日军 57 人,自身阵亡 7 人,负伤 12 人,没有重伤,并且缴获了大量物资。
回到了自己休整的地方后,李宏开始查看缴获的物资数目。经过一番统计,李宏这一仗缴获三八式步枪 150 支、歪把子机枪 10 挺、九二式重机枪 3 挺、八九式掷弹筒 12 具,九四式迫击炮 4 门,还有若干弹药和四车粮食。看着如此大的战果,李宏拿着清单的手不由得颤抖了一下,清单差点从手中滑落。李宏激动坏了,这么多的粮食,自己这些人根本就吃不完,并且还缴获了大量的弹药,自己的部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不会出现弹药短缺的情况,自己之前答应徐志清的炮弹也一下子充足起来,炮兵班又可以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了。
有这么多的武器和粮食,李宏心中有了扩充部队的想法。于是,李宏找来了罗大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
罗大山听完后,想了想,说:“连长,我同意你的想法,我们眼下有了这么多的武器弹药和粮食,已经具备了招兵的条件。不过我有一个顾虑,新招募的士兵大多数都是农民出身,没有经过训练,战斗力孱弱,会不会影响我们的部队?毕竟我们眼下还是要和鬼子继续周旋,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去训练新兵,若是带着新兵打仗,这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我们的破绽。尤其是我们现在还是游击作战,没有固定的驻扎地点,居无定所,这带着大量新兵的话,也会拖慢我们的行军速度,增大了我们被鬼子包围消灭的风险。”
李宏神色凝重,罗大山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他一开始并没有想这么多,如今罗大山说出这些问题,李宏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思索了许久,李宏一本正经地说道:“老罗,我认真考虑了一下,我还是打算招兵。我们的部队人数实在太少,就一个连的人,如果没有新兵补充的话,几场仗下来,我们的部队就会损失殆尽,根本坚持不了多久。游击战虽然很有效,但是我们和鬼子之间的战斗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不能忽视,我们在怎么厉害,每次战斗都会出现伤亡,这不可避免。因此,从这一点考虑,我们招兵是很有必要的,必须要做。至于你说的问题,我也考虑了,确实新兵加入会降低我们的战斗力,而且我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训练他们。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新兵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经历战斗,不上战场再怎么训练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好兵那都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不见血根本不行。”
罗大山说道:“连长,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这样对那些新兵来说有点太过残忍了,战场之上,死生之地,用战场来训练新兵,他们可是要丢命的啊。”
李宏说道:“老罗,我们现在要么去寻找大部队归建,要么就留下来和鬼子打。之前我们已经决定了要留下来,那么眼下我们就必须要招兵。让新兵未经训练就直接上战场,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残忍,可我们没有别的办法,鬼子正在攻打天镇,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天镇沦陷,我做不到。而且老罗,我现在给你交个底,天镇沦陷后,大同也必将不保,到时候鬼子会大规模的进攻太原,我绝不会坐视鬼子进攻自己什么都不做,我肯定会带部队加入到这场大战之中,即使不能阻止太原沦陷,我也要让鬼子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这兵我们必须招,我们的实力越强,就越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至于新兵,就让他们在战场上成长,我们只要每次战斗做足准备,是可以极大的降低伤亡的。”
罗大山见状,也不再多说什么,同意了李宏的想法。紧接着罗大山问李宏:“连长,既然决定要招兵,那你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李宏说道:“暂时还没有,我打算将吴青他们几个排长都集合过来,一起商量这事。”
“既然如此,我去把他们都叫过来。”说着,罗大山转身就去喊吴青他们。
人都来了之后,李宏将自己的想法仔细地给众人讲了一遍,然后询问众人的意见。
徐志清第一个发言,只听他开口道:“连长,我支持你招兵,这些新兵即便打不了仗,也可以帮我们机炮排运输弹药,从而节省我们的体力,这是好事。而且连长,我们现在缴获了鬼子四门迫击炮,加上我们自己的两门,一共有六门,炮兵人手不够用啊,我们总不能让炮闲着吧?所以机炮排必须要扩充,不会用炮不要紧,我可以教他们,打仗的时候让他们跟着学,几仗下来也就会使了。”
吴青看着李宏,问道:“连长,招兵的事我也支持,但是新兵进来,势必会影响战斗力,这个你打算怎么解决?”
李宏说道:“新兵影响战斗力是必然的,我打算先扩充一个排的兵力,将他们单独编成一个辎重排,平时跟着部队训练,打仗的时候就让他们负责扛弹药,从而节省我们的体力。仗打完了就让他们负责搬运尸体,打扫战场,先把胆子练起来。这样打过几仗后再让他们参加战斗,到时候我们以老带新,相信可以把新兵对战斗力的影响降到最低。”
吴青听到李宏这么安排,觉得没有问题,于是就不再说话。
之后,三排长罗广文问道:“连长,可眼下我们要和鬼子打仗,根本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这招兵的话,我们怎么招啊?”
李宏想了许久,说:“这样,我们兵分两路,我带着大部队继续和鬼子周旋,罗副连长带着连部和一个班在附近的村子里招兵,先招五天,五天后我们在罗老庄会合。”
罗大山对于李宏的安排没有意见,于是说道:“可以,招兵的事就交给我,不过连长,我建议你把连部直辖的辎重班给我,辎重班里有本地人,招兵的时候他们会起到作用。”
李宏对比表示同意,说:“可以,老罗,招兵的时候切记不能强行拉人,必须是百姓自愿,我们不搞强迫拉壮丁的那一套。还有,凡是愿意当兵的,每个人家里都给分一些我们缴获的粮食,同时对于家里实在贫困生活艰难的老百姓,你也分一点粮食给他们,在这里给我们部队留下个好名声。”
罗大山明白李宏的用意,说道:“放心吧,我知道怎么做?”
李宏说:“好,既然招兵的事由罗副连长负责,那作战的事就由我负责,剩下的人跟我继续去骚扰鬼子后勤补给和他们的小部队。全连每名步枪手带 100 发子弹,每个机枪组携带 1000 发子弹,每个士兵带四枚手榴弹,重机枪组扛两箱子弹,炮兵班换上两门九四式迫击炮,每门炮携带两个基数的炮弹,同时带上五天的粮食,两个小时后整队出发。”
“是。”
命令已下,全连立刻开始行动起来,李宏将剩下的物资藏在附近的山洞里,由罗大山调配使用。
就在李宏准备再次出击的时候,天镇城的攻防战也拉开了序幕。
张敬俊接到部下报告,在距离天镇城 8 里的火车站发现了一列火车即将到站,于是立即带人前往火车站观察敌情。张敬俊从望远镜里发现,火车里是日军的增援部队,当即下令将两门平射炮调来,趁着日军下车整队的时机,猛轰日军。两门平射炮全力开火,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死伤惨重。张敬俊从望远镜里看到日军已经从混乱中恢复秩序后,便见好就收,下令部队撤退到城内。
天镇是一座小县城,没有关厢,因此日军只要出现,就很快会被城内守军发现。这就导致了日军很难实施偷袭,只能硬碰硬地强攻。
本多政材兵临城下后,立即调集飞机、重炮猛轰城墙,破坏城防工事,以轻重机枪压制守军的火力,以装甲车、坦克掩护步兵发起冲锋。
张敬俊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没有丝毫畏惧,沉着应对,连续击退了日军多次进攻。在日军飞机大炮轰炸时,张敬俊下令部队躲在工事里,等到日军轰炸结束、炮火停歇,便让部队将日军步兵放到近处再开火。晋造手榴弹、轻重机枪、冲锋枪一起开火,猛烈地火力打得日军寸步难行。尤其是晋造手榴弹,装药量大,重量更重,用来防御简直是绝佳利器。往往日军冲到 30 米内,守军一轮手榴弹扔过去,顿时炸得日军死伤惨重,队形大乱。守军随后趁着日军混乱的机会,长短枪一齐开火,打得日军人仰马翻。而且晋绥军与国内其他军队不同,晋绥军中大量使用了冲锋枪,这种武器在近战时火力猛、威力大,堪称近战利器,在防御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也是晋绥军擅长防守的重要倚仗之一。
整整一天,日军发动的所有进攻均被 399 团粉碎。到了晚上,日军偃旗息鼓,布置好防御阵地后就开始休整。
晚上八点半,筱原诚一郎来到了本多政材的指挥部。一见面,筱原诚一郎就问:“本多君,今日的攻城战不顺利,不知你接下来打算如何攻城?”
本多政材回答道:“筱原君,你来看地图,这是天镇,天镇的西南方是阳高县城,这是天镇城内支那军的后路。我已经派出朝生平四郎率领他的第 3 大队绕开天镇去突袭阳高,相信最迟明日,阳高就能被我们拿下。到那时天镇守军后路被断,必会士气低落,我军再趁机发起雷霆一击,天镇城指日可下。”
筱原诚一郎说道:“本多君,东条司令官已经对我们迟迟没有拿下天镇产生了不满,我们要是再拿不下天镇,恐怕要成为帝国军队的笑柄了。”
本多政材对自己的布置很有信心,于是劝慰筱原诚一郎道:“筱原君,不必过于忧虑,我相信当城里的支那军听到后路被切断的消息后,一定会人心惶惶,到时候我军便可以一击破城。”
筱原诚一郎见本多政材信心十足,便说:“既然如此,那我就静候本多君的捷报了。”
两位旅团长在指挥部里交流了许久,直到两个小时后才结束。
盘山距离阳高大约是 37 公里,朝生平四郎率领他的部队一路直扑阳高。为了能早点拿下阳高,朝生平四郎下令部队全速行军,一路上马不停蹄,终于在下午其先头部队抵达了阳高城下。
负责防守阳高县城的是第 61 军第 414 团,团长是白汝庸,全团仅有兵力 600 多人。然而白汝庸现在很是难受,阳高县城的城墙年久失修,早已经破烂不堪。有多处城墙高度仅有一两丈左右,地下散乱堆放的砖石与城墙的缺口形成了斜坡,平日里老百姓就通过这些斜坡进出县城。当白汝庸奉李服膺之命进驻阳高县城时,看到这些情况后,顿时感到头疼不已。他在现场直接叹息说道:“如此破烂的城墙,纵有雄厚的兵力,亦难完成坚守的任务。”唯一令白汝庸感到庆幸的是,天镇还没有陷落,处在侧后的阳高县城还有喘息之机。于是白汝庸下令第 414 团抓紧时间修建工事,构筑掩体,加固城防。
但是战事此刻并未按照白汝庸预想的发展,天镇还未陷落,但是日军已经抵达了阳高城下,大战即将爆发。
白汝庸深知阳高的重要性,它是大同东面的屏障,也是天镇守军的后路,阳高若是失守,不仅天镇守军会被切断后路,彻底变成孤军,就连大同也必将不保。此时阎锡山正在部署大同会战,大同是万万不能有失,因此作为大同东面屏障的阳高县城,必须要死守。
于是,白汝庸在发现日军踪迹后,立即下令全城警戒,并亲自鼓舞士气,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