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微微垂首,凝眉沉思片刻后,缓缓抬起头来,目光诚挚地看着朱元璋,开口说道:“关于这其他的两人选,儿臣目前确实尚无明确的头绪,此事还需请父皇您亲自定夺啊!”
朱元璋听后,轻轻应了一声,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嗯,那容朕好好想一想。”他也不禁陷入了思考之中,手指下意识地轻敲着龙椅扶手。
就在此时,朱标脑海中忽然闪过一道灵光,他眼中一亮,急忙说道:“父皇,那位高人不是曾提及过,此次行动还需要引入一些新鲜血液吗?”
朱元璋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赞同地点了点头,回应道:“不错,那位高人的确如此说过。”
得到父亲肯定的答复后,朱标紧接着又道:“那么父皇,不知您意下如何看待今年由您亲自钦点的那位状元郎——黄观呢?”
朱元璋听闻此言,稍作思索,开始在记忆深处搜寻有关黄观此人的印象,不多时便忆起了相关信息,他开口问道:“可是那个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获得第一名,号称‘六首状元’的黄观?”
朱标连连颔首,表示认同,说道:“正是此人,父皇!”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此子才华横溢,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若能入阁,或许可为内阁增添不少活力。只是他资历尚浅,怕难以服众。”
朱标赶忙说道:“父皇,正因他年轻且有才,正好可以带来新思想。况且有刘三吾在前引领,定不会出差错。”
朱元璋听后,嘴角微微上扬,轻抚着胡须,爽朗地笑了起来:“哈哈,标儿所言极是,确有几分道理。那么,关于这第三人选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将目光投向朱标,眼中带着些许期待。然而此刻的朱标却是眉头微皱,嘴唇紧抿,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见他缓缓低下头去,陷入了沉思之中。
就在众人都静静等待着朱标的回应时,朱元璋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眼睛一亮,开口问道:“标儿啊,朕记得你东宫里似乎有一个名叫黄子澄的侍读吧?咱听人说他倒是个可用之人!”
听到这话,朱标猛地抬起头来,脸上露出一丝惊讶之色,但很快便恢复了镇定,连忙应道:“回父皇,确实有这么个人。不过,儿臣认为此人大不可用!”
朱元璋闻言,不禁感到有些诧异,追问道:“哦?这是为何?难道这黄子澄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朱标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一脸严肃地说道:“父皇,儿臣对这个黄子澄还算有所了解。虽然他平日里看起来也算是饱读诗书、能言善辩,但实际上却是志大才疏之人。若让他身居高位,恐怕难以担当重任,甚至可能会误国殃民呐!所以还望父皇三思而后行。”
说罢,朱标再次向朱元璋躬身行礼,表示自己的态度坚决。
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眼,沉声道:“既已如此,那便无需再用此人了。从今往后,让他老老实实于东宫中充当侍读一职即可!”朱标闻言,连忙拱手应道:“父皇圣明!此等处置甚为妥当。”
朱元璋轻捋胡须,若有所思地问道:“只是如今,尚有何人可供朕所用啊?”朱标稍作思索,然后恭声答道:“父皇,儿臣以为不妨自翰林院之中挑选一名值得信赖之士。不知您意下如何?”朱元璋颔首表示赞同,缓声道:“嗯,标儿所言不无道理。朕倒是想起翰林院中有一位学士,名曰方孝孺。对此人,标儿可有印象?”
朱标略一沉吟,随即回道:“父皇所提莫非是那位来自江浙之地的方孝孺么?听闻其乃方克勤之子。”
朱元璋微笑着点了点头,肯定地道:“正是此人!”
朱标沉思片刻后说道:“儿臣亦有所耳闻,方孝孺博学多才,为人正直,且极具治国之能。若他入阁,必能恪尽职守,不负父皇厚望。”
朱元璋听后,满意地大笑:“哈哈,既如此,这首批内阁之人便定为刘三吾、黄观与方孝孺。”
朱标听到朱元璋的话语之后,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笑容,连忙附和道:“父皇圣明睿智,儿臣坚信在这些能臣贤士的辅助之下,我朝政事必将蓬勃发展、日益昌盛。”
朱元璋微微颔首,然后转头看向身旁侍立着的吴鸟用,语气严肃地吩咐道:“明日清晨时分,即刻将那三位爱卿传唤至此。”吴鸟用赶忙躬身应诺:“老奴谨遵陛下旨意!”
待朱元璋向吴鸟用交代完毕,他又将目光移回到朱标身上,眼中流露出一丝关切之意,缓声说道:“标儿啊,今日你也忙碌许久,早些回寝宫歇息去吧,明日一早记得再来此处。”
此刻的朱标心情之愉悦,堪称近年来之最。长期以来,繁重如山的政务犹如巨石般压在他的肩头,令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与身强体壮的朱元璋相比,朱标的身体素质确实略逊一筹,而且朱标更忧虑的是后世的君主只会一个不如一个!
然而如今,随着内阁制度的确立,朱标深知自己日后再也不必如往昔那般殚精竭虑、疲于奔命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喜形于色,微笑着对朱元璋说道:“父皇,您操劳国事辛苦万分,也请尽早安歇。儿臣先行告退了!”言罢,朱标带着满脸的笑意,步履轻快地转身离去。
朱元璋面带微笑地凝视着朱标那灿烂的笑颜,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
这发自内心的欢笑,他已不知有多少岁月未曾在朱标的面庞上目睹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