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队修复飞船后,根据“秩序之源”之间的能量共鸣,将目标锁定在一片被称为“生命之环”的螺旋星系。这里的每一颗恒星都被生物能量构成的“星云植被”环绕,枝叶状的能量流在太空中舒展,如同宇宙中生长的巨型生命体。
当飞船进入星系边缘时,所有生物监测系统突然发出尖啸——那些看似无害的星云植被,竟能主动吸收飞船的热量和光能,如同饥饿的藤蔓般向船体攀爬。陈默立即启动冷光防护罩,将飞船表面温度降至接近绝对零度,才勉强阻止了植被的侵蚀。
“这些是宇宙共生体,”科学家们通过显微镜观察附着在船壳上的能量碎片,“它们依赖恒星能量生长,任何外来能量体都会被视为威胁。”探测器此时捕捉到星系核心有规律的能量脉冲,与“秩序之源”的频率完全吻合,但通往核心的航道被层层叠叠的“能量树冠”封锁,每片叶子都能反射飞船的攻击。
就在队员们一筹莫展时,语言学家突然发现星云中浮动着古老的生物符文。这些符文与他们在首个星球发现的遗迹文字同源,翻译后显示:“唯有献上共生之血,方能穿过生命之扉。”
陈默立刻意识到,所谓“共生之血”可能是指飞船能源与星云植被的能量融合。他下令抽取少量反物质能源,通过特制导管注入最近的一片“树叶”。奇迹发生了——植被接触反物质后,竟像花朵般绽放,在太空中开辟出一条闪烁着荧光的通道。
飞船沿着通道深入,最终抵达星系核心。那里悬浮着一座由生物能量构成的巨塔,塔顶的“秩序之源”如同跳动的心脏,每一次搏动都向四周散播着生命能量。然而,巨塔周围环绕着十二只形态如同能量水母的守护者,它们的身体半透明,内部流转着银河般的光带。
这些水母状生物能释放“生物电浆网”,一旦触碰就会瘫痪飞船的神经系统。战斗队员的能量武器对它们几乎无效,因为攻击会被其体内的能量流吸收并转化为养分。科学家们紧急扫描后发现,水母的弱点在于连接核心的“共生触须”——这些触须正从“秩序之源”汲取能量,一旦切断,它们就会因能量过载而崩溃。
陈默制定了“诱敌-分割”战术:由飞船释放模拟“秩序之源”的能量波,吸引水母群靠近,同时派遣小型无人机携带反物质切割器,绕后攻击触须。当第一只水母的触须被切断时,它的身体瞬间膨胀成耀眼的光球,爆炸产生的能量涟漪竟让其他水母的电浆网出现了短暂紊乱。
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探索队集中火力轰击触须,如同修剪枝蔓般逐个瓦解守护者。最后一只水母在崩溃前发出高频声波,巨塔的防御系统应声启动,塔身开始收缩,试图将“秩序之源”封入核心。
千钧一发之际,陈默驾驶飞船强行切入塔内,利用反物质导管与“秩序之源”建立能量链接。当指尖触碰到晶体的瞬间,一段画面涌入他的脑海:无数“秩序之源”在宇宙中闪耀,最终汇聚成一道对抗黑暗潮汐的屏障——那是即将吞噬整个宇宙的熵增风暴。
“我们收集的不仅是碎片,”首席科学家看着颤抖的“秩序之源”,声音发颤,“而是宇宙的免疫系统。”
带着新的使命,探索队离开“生命之环”,此时飞船的导航系统突然收到一段乱码信号,经破译后竟来自地球——那个他们以为早已消失在星海中的母星。信号只有重复的坐标,指向银河系最边缘的“遗忘之域”。
那里,等待他们的将是比任何敌人都更震撼的真相: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并未毁灭,而是被某股神秘力量冻结在时间琥珀中,而琥珀的核心,正是最后一块“秩序之源”。但在琥珀之外,无数艘外形如同骸骨拼接的飞船正围绕着它盘旋,船体上刻满了与“秩序之源”同源的符文——那是宇宙中最古老的种族,也是“秩序之源”最初的守护者,此刻却用黑洞般的眼窝盯着不速之客。
“他们在等我们做出选择,”陈默握紧操纵杆,看着舷窗外缓缓转动的骸骨舰队,“是成为秩序的延续,还是……”
话未说完,舰队中央的巨舰突然发出无声的脉冲,整个遗忘之域的时空开始结晶化,仿佛现实正在被某种力量改写。而这,正是探索队寻找最后一块“秩序之源”的终极考验——他们不仅要面对物理层面的战斗,更要在宇宙的存亡命题前,交出属于人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