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穗面包的成功并没有让陈阳停下脚步,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开始意识到,面包所蕴含的力量不仅仅局限于连接土地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构建一种信仰。
清晨,阳光洒在“暖阳烘焙坊”门前,陈阳正忙碌地搬运着一箱箱刚刚烘焙好的面包。林鸢匆匆从后面赶来,气喘吁吁地问道:“陈老板,这一箱面包要送到哪里去呢?需不需要我叫小刘开车帮忙送一下?”
陈阳微笑着摇了摇头,回答道:“不用了,这几箱面包我要亲自送过去,是给邻村的几家学校的。”
林鸢不禁露出惊讶的表情,疑惑地问:“学校?你直接送面包到学校去做什么呢?”
陈阳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他解释道:“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品尝到用我们土地上种植出来的小麦制作的面包,让他们了解到粮食的来源以及面包的制作过程。”
林鸢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明白了陈阳的用意。白了,你是想让孩子学会‘珍惜’吧?\"
\"不,\"陈阳摇头,\"我是想让他们学会‘信仰’——信仰土地,信仰粮食,信仰那些看不见却能让人心生敬意的东西。\"
---
2.
面包车缓缓地行驶在乡间小路上,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错落有致的农舍。突然,一个身影出现在马路中央,那是一位骑着摩托车的老人。
老人的摩托车速度并不快,但由于道路狭窄,面包车不得不紧急刹车。陈阳有些惊讶地看着老人,只见他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脸上布满了皱纹,嘴里还叼着一根烟。
\"陈老板,陈老板!\"老人一边喊着,一边探出头来,\"是暖阳面包不是?听说这次学校分发的面包是你亲自送来的,我刚从村口张婶那儿听说了,特意拦下你这辆车!\"
陈阳连忙打开车窗,笑着回答道:\"张大叔,你有话快说。\"
老人从怀里掏出一块硬邦邦的面包,递给陈阳,说道:\"这面包是我用当年剩下的麦粒磨的粉做的,我孙子非说陈老板的面包更好吃,可我岁数大了,揉不动面了,你能教教我不?\"
陈阳接过面包,仔细看了看,这块面包的颜色有些深,表面也不太光滑,但能看出老人做得很用心。他笑着对老人说:\"张大叔,你这面包做得挺好的啊。不过,我做面包的方法可能和你不太一样,我用的是高筋面粉,还加了一些牛奶和黄油,这样做出来的面包会更松软。\"
老人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你能不能再详细说说,具体要怎么做呢?\"
陈阳想了想,说:\"首先,要把面粉、酵母、糖、盐、牛奶和黄油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等到面团体积膨胀一倍左右,就可以把它分成小块,做成面包的形状了。最后,把面包放进烤箱里烤,温度和时间要根据面包的大小和烤箱的功率来调整。\"
老人听得很认真,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陈阳都一一耐心解答。最后,老人感激地说:\"谢谢你啊,陈老板,我回去试试。要是能做出和你一样好吃的面包,我孙子肯定会很高兴的。\"
陈阳笑着说:\"不客气,张大叔,有什么问题你再来找我。\"说完,他和老人道别,继续开车前往学校。
陈阳愣了一下,随即拍了拍老人的肩膀:\"张大叔,你放心,我明天就去教你!\"
---
3.
同一天,宋小麦的面包店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学生模样的年轻面包师站在门口,为首的是一位神色认真的大学生。
\"宋老师,\"大学生递上一封信,\"我们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学校派我们跟随您学习面包制作。我们希望能用‘信仰面包’的理念,为更多年轻人带去面包里的文化与技艺。\"
宋小麦接过信,翻了翻,眼中闪过一丝久违的激动。她站起身,环顾面前这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忽然像小时候站在讲台上那样说道:
\"面包是一种信仰。它不仅是教人充饥的食物,更是教人寻找生活意义的一种方式。你们记住,学做面包的第一步,是学会敬畏粮食,而最后一步,是让你们做出来的面包,能让人敬畏生活。\"
她的话让学生们纷纷点头,他们望向宋小麦的眼神,不仅是学习的尊敬,更是对信仰面包的向往。
---
4.
与此同时,“永恒香”的高层却陷入了一片反思之中。李总坐在办公室里,盯着一份财务报表久久不语。
报表显示,过去一年里,“永恒香”模仿\"金穗风味面包\"而推出的几款工业化产品销量持续下滑,最新一季度,销售额甚至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
\"我们是不是错了......\"助理小心翼翼地开口。
李总摇了摇头:\"不是我们错了,而是消费者变了。他们已经不只是看性价比了,而是在追求一种生活态度。\"
助理若有所思:\"那我们......要不要重新推出‘高仿土地面包’?\"
李总突然站起身,在窗边站定。夕阳的光辉透过窗户,洒在他深色的西装上。他转过身,语气坚定:\"不,高仿面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用工业化的方式,把土地的故事还给人类。\"
---
5.
三个月后,一场以\"土地的回响\"为主题的国际面包节在非洲的某个小镇上正式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包师汇聚一堂,带来他们最真实、最具有土地记忆的面包作品。
陈阳和宋小麦坐在观众席中。
宋小麦低声说道:\"我怎么也没想到,这场面包节,会成为全世界的舞台。\"
陈阳笑了笑:\"土地是最公正的舞台,而面包是最好的语言。\"
这时,舞台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李总。他穿着一身中式的改良西装,双手捧着一个大木箱,走向展示台。
他对着人群说道:\"我是‘永恒香’的李总。过去,我们追求规模化、工业化,却忽略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但我们已经意识到,面包的价值,不仅在于工业化,还在于它作为文化传承的根基。\"
他从木箱中取出一块深麦色的面包,\"这是我们团队与云南一位老农民合作制作的‘大地面包’,它的麦种来源云南高寒山区的老麦田,由农民家族保存了百年。这块面包使用的发酵方法和我们工厂化方法完全不同,但是,它承载的是农业传承的根。\"
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李总看向陈阳的方向,微微点头,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陈阳的一种回应。
---
6.
舞台上,一个非洲小孩儿站在一台手工陶制烤箱前,眼里充满期待与忐忑。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南美老面包师走过来,指导他取出刚出炉的面包。
面包呈淡琥珀色,散发着淡淡的泥土味。小孩儿轻轻咬下一口,整个脸庞忽然绽放出纯真的笑容。他转过头,对翻译说:\"它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还有家里种的玉米。\"
翻译向观众解释:\"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并不只是一块面包,而是他们从土地里拾回的记忆,也是粮食对人类信仰的传递。\"
镜头转向台下的观众,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露出了类似的感动表情。他们仿佛都在面包的香气中,找到了与土地、与文化连接的一种方式。
---
7.
演讲结束后,观众纷纷走到李总面前,表达自己的感慨。
一位亚洲学生突然问道:\"李总,您是工业化面包的代表人物,为什么现在却大力推广这种手工土地面包?\"
李总笑了:“因为我们现在意识到,工业化不能夺走土地的呼吸,而土地也不需要工业化去改造。我们只是桥梁。”
这时,人群突然中有人喊道:“请陈阳!”
李总愣了愣,突然看到不远处的陈阳。
他笑着对人群说道:“陈阳才是真正让土地面包回到舞台的人,他比我们所有人,更懂得土地的语言。”
人群再次鼓掌。陈阳走到舞台边缘,对着李总点了点头:\"谢谢你,让土地的声音传得更远。”
---
8.
画外音,字幕滚动:
\"面包的本质,从不是简单的碳水化合物,而是承载土地、记忆与文化的一种仪式。它连接土地与人,连接过去与未来,用最真诚的语言,讲述着人类与大地的对话。\"
镜头拉开,远处的金色麦田随风摇曳,面包房的烟囱慢慢模糊;同时,非洲的土地上,一群孩子捧着陶土面包笑得像太阳,背景音乐轻柔地升起。
最后定格:陈阳站在自己的田埂上,轻轻抚摸一株即将丰收的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