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女帝身着华丽龙袍,端坐在高高在上的皇位之中,她的身姿端庄而威严,散发出一种令人敬畏的气息。下方的群臣们则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恭敬地俯身低头,不敢有丝毫懈怠之意。
此时,朝堂上一片安静祥和,只听得见大臣们对女帝歌功颂德之声此起彼伏。他们纷纷赞扬女帝的英明神武和治国理政之能,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又夸赞大将军英勇无畏,所率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敌国闻风丧胆。
正当众人沉浸在这热烈的氛围之中时,突然间一名小黄门匆匆走上前来,双手捧着一份奏折,高声禀报:“启奏陛下,现有从东土大唐而来的御弟圣僧求见,倒换文牒!”此语一出,整个朝堂瞬间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不禁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这位来自远方的高僧究竟所为何事。
只见百花羞神色不动,只淡淡开口:宣。
在满朝文武百官的期待中,来自东土大唐的取经人缓缓而入。
三藏法师行至金阶,参拜完毕,
那女帝道:\"勿那长老,你来我宝象国中所谓何事?\"
三藏法师裣衽施礼道:\"小僧是唐朝释子,承我天子敕旨,前往西方取经。原领有文牒,到陛下上国,理合倒换。故此不识进退,惊动龙颜。\"
国王道:\"既有唐天子文牒,取上来看。\"
三藏双手捧上去,展开放在御案上。牒云:\"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
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国王见了,取本国玉宝,用了花押,递与三藏。
就在三藏法师正欲退下之际,有人通报,护国大将军凯旋归来,于宫外求见。
只见女帝闻言面露喜色,玩味了看了一眼大唐圣僧,座下众人无一敢直面圣颜,只听到女帝淡淡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宣。
来人早已换下甲胄,战场上那浓烈的杀伐之气也随之消散无形。此刻,一身崭新的大将军官袍穿在他身上,衬得本就玉树临风的奎星更加风姿绰约。
那官袍色泽深沉,金线绣就的云纹图案在阳光的映照下隐隐泛光,随着他的走动,纹路仿若流动的云霞,尽显华贵大气。领口袖口处精致的刺绣,细腻得如同艺术品,彰显着皇家对他的器重。
奎星身姿挺拔,步伐沉稳有力。剑眉星目,透着温润的光芒,全然不见战场上的凌厉凶狠。高挺的鼻梁下,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带着一抹从容自信的笑意。一头乌黑的长发束于顶,几缕碎发随风飘动,更添几分潇洒不羁。
他行走在宫廷的回廊之间,微风轻轻拂过,官袍的下摆轻轻摇曳。路过的宫女太监们,纷纷投来敬仰又羞涩的目光。他却浑然不觉,只是静静地向前走去,似乎在思索着什么。那身姿,那气度,仿佛整个宫廷的华丽都成为了他的陪衬。在这看似平静的氛围中,却又让人隐隐感觉到,他身上潜藏着一股随时能爆发的力量,那是历经沙场锤炼出的沉稳与坚毅,即便身着官袍,也无法掩盖他骨子里的不凡。
只见他走上大殿,向女帝恭敬的跪拜叩首,虔诚的如同参拜庙堂上的神佛,衬得那大唐圣僧都有了几分不敬之意。殿中百官早已习以为常,大将军对陛下,对王国的忠心天地可鉴。曾经大将军对天起誓,若有违背陛下之意,教他所有功果无疾而终!这誓言单听听就觉得瘆人,世人无不感念当朝女帝的人格魅力,竟让手握大权的当朝大将军诚心拜服。
百花羞看着跪在殿中装模作样的奎星,内心不由的嗤笑。早晚不归朝,偏偏在三藏法师即将离去时来参拜!
但她又不得不配合他上演一出君臣相合,毕竟她可是要流芳千古的。
“大将军何须如此多礼,快快请起!”百花羞看着座下奎星谢恩归位后,又开口“大将军战功赫赫,宝象国能有如今,一路走来,多亏将军!”只见奎星又出列跪拜,口称不敢。
一番君臣寒暄,所有人都忘记了角落里的大唐圣僧。圣僧无法,只得出列,再次告别。
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气氛庄严肃穆。女帝端坐在华丽的王座之上,身姿优雅,面容带着几分沉吟后的决断,正准备开口允了三藏辞别。
此时,刚刚归位的大将军突然再次出列,身姿挺拔如松,脸上满是坚毅与警惕。他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陛下且慢!”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女帝微微皱眉,目光从三藏身上转向大将军,眼中带着一丝疑惑。大将军抬起头,直视三藏,目光犀利如剑,直言道:“三藏法师此行包藏祸心,恐为别国细作!”此言一出,满殿皆惊。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三藏身上,猜疑与审视的氛围瞬间弥漫开来。
三藏神色平静,双手合十,微微躬身,不慌不忙地说道:“将军此言差矣,贫僧一心向佛,只为求取真经,普度众生,从未有过任何不轨之心。”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眼神清澈坚定,行止有度,似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相信。
百花羞佯装思索,目光在两人之间流转,一时之间,宫殿里的气氛愈发凝重起来,众人都在等待女帝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