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躬身更低,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
“陛下,东西就在里面。”
他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目光灼灼地望着那扇略显破败的木门。
李世民心中虽有狐疑但还是挥了挥手,示意金吾卫上前开门。
沉闷的“吱呀”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佝偻着背,李世民迈进了这座看似普通的宅院。
一股淡淡的土腥味夹杂着干燥的木香扑面而来,与预想中的腐朽气息截然不同。
金吾卫点燃火把,跳动的火光驱散了黑暗,照亮了狭窄的通道。
墙上的青苔在火光下泛着幽幽的绿光,更添几分神秘。
房玄龄在前引路,脚步稳健,似乎对这里的地形十分熟悉。
七拐八拐,他们来到一处更为宽敞的房子前。
这房子从外面看平平无奇,甚至比周围的建筑还要破旧几分。
房玄龄深吸一口气,郑重地推开了厚重的木门。
“陛下,请。”
门后,是一个巨大的房间。
火把的光芒照亮了房间的一角,李世民这才发现,这个房间比他想象的还要大得多。
地面上摆放着一个个巨大的木箱,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尽头。
箱子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和蜘蛛网,却并没有预想中的发霉味道。
空气中流动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风,显然这里的通风设计精妙异常。
“这……”李世民不由自主地向前走了几步,目光紧紧地盯着那些木箱。
他伸出手,轻轻拂去一个箱子上的灰尘,露出一块光滑的木板。
房玄龄走到李世民身旁,压低声音说道:“陛下,请看——”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一个个高大的木箱,在火光的映照下,它们仿佛沉默的巨兽,静静地守护着古老的秘密。
他的脑海中飞速闪过无数猜测:金子?
粮食?
亦或是,甲胄兵器?
想到这里,他心头一凛,如果真是兵器,那这背后的含义,可就非同小可了。
深吸一口气,他压下心中的躁动,缓缓抬手,抓住一个箱子的边缘。
木头略微有些粗糙,带着岁月的痕迹。
他用力一掀,“吱嘎”一声,箱盖被打开了一道缝隙。
映入眼帘的,并非想象中的金光灿灿,也非冰冷的刀枪剑戟,而是……
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书籍!
李世民的表情瞬间凝固,错愕、震惊,难以置信。
他仿佛被雷击中一般,呆立当场。
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这一看就不简单的箱子竟然堆满了书?
他伸出手,从箱子里拿起一本书,封面上写着两个古朴的篆字——《诗经》。
纸张泛黄,带着淡淡的墨香,触感真实而厚重。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一行行熟悉的文字映入眼帘,还有那些奇怪的,他从未见过的,用于断句的圈圈点点。
是真的!这竟然是真的书!
“陛下,”房玄龄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打破了这片死寂。
“臣初见此景时,也与陛下一般震惊。谁能想到,在这隐秘之地,竟藏着如此之多的书籍!”
李世民猛然抬头,看向房玄龄的这份惊喜,远胜于找到金山银山!
他迫不及待地转头,对着身后的金吾卫命令道:“立刻,把所有的箱子都打开!朕要看看,这里面究竟藏了多少书!”
金吾卫得令,立刻行动起来。
一个个箱盖被掀开,露出的,无一例外,全是书籍!
房间里弥漫着浓郁的纸墨味道,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书库。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落到手中的《诗经》上,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批书的数量如此庞大,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收集而成。
楚王李川为何费尽心思,将它们藏匿于此?
“陛下,这些书……”房玄龄欲言又止,
李世民没有回答,他缓缓放下手中的《诗经》,又从另一个箱子里拿起一本书。
封面上赫然写着——《孟子》。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翻开。
“这……这……”
李世民的声音戛然而止,双眼死死盯着书中的内容,仿佛发现了什么惊天秘密。
李世民小心翼翼地翻开《孟子》,确认这同样是货真价实的书籍后,心中震撼更甚。
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涌上心头,是惊讶,是疑惑,更是深深的忌惮。
他想起那个被自己送往突厥的儿子,那个看似默默无闻的楚王李川。
“这楚王,藏得够深啊!”
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在这寂静的暗室中显得格外清晰。
他并非愚钝之人,相反,他心思缜密,洞察人心。
能收集如此多的书籍,绝非寻常人所能做到。
房玄龄连忙附和道:“陛下圣明。臣也觉得,这楚王殿下,实乃人中龙凤。以往,我等对他的了解,恐怕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或许,这正是楚王殿下韬光养晦之策也说不定。”
李世民没有回应,他的目光被书页上那些奇怪的符号所吸引。
他指着一个圆圈,问道:“玄龄,你可曾见过这些符号?”
房玄龄凑上前仔细观察,摇了摇头,面露疑惑:“臣从未见过。这些符号,似点似圈,不知有何用处?”
李世民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或许,是着书之人有特殊用意。”
他翻到新的一页,只见在一段文字的旁边,用小字标注着符号的解释——“句读之所,明意之始。”
他心中一动,尝试用这些符号来理解书中的内容。
当他读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时,在每个词语之间,都用一个圆点隔开。
他试着按照这种方式断句,顿时感觉语句变得流畅易懂,含义也更加清晰明了。
“妙!妙啊!”李世民忍不住惊叹出声,声音中充满了激动。
他抬头看向房玄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玄龄,这些符号的作用,简直是匪夷所思!有了它们,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的内容!”
房玄龄也尝试着用这些符号来阅读,片刻之后,他同样面露震惊之色。
他激动地说道:“陛下,此法若是能推广开来,必将大大提高读书的效率!这对于天下学子而言,简直是天大的福音啊!”
李世民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孟子》,心中充满了感慨。
他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书籍,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有了这些书,有了这些符号,大唐的文化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这些符号……”李世民喃喃自语,声音戛然而止。
他抬起头,看向房玄龄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金吾卫们点燃更多火把,原本昏暗的房间顿时亮如白昼,照得那一箱箱书籍反射出淡黄色的光芒,如同金砖般耀眼。
李世民和房玄龄沉浸在发现“句读”的喜悦中,如同孩子发现了新奇的玩具,迫不及待地尝试着用这种新的方式阅读。
李世民拿起一本《尚书》,原本晦涩难懂的语句,在句读的帮助下,变得清晰易懂,他仿佛醍醐灌顶般,对书中所述的治国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忍不住朗声诵读起来,声音洪亮,充满力量,句读的停顿让他更能把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甚至读出了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妙哉!妙哉!”李世民赞叹不已,他仿佛看到无数寒门子弟,因为句读而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大唐的未来,将因此而更加光明!
他激动地对房玄龄说道:“玄龄,有了此物,我大唐何愁不出人才!科举之法,可行矣!”
房玄龄深以为然,他抚着胡须,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陛下圣明!以往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寒门子弟难以出头。如今有了句读,读书识字不再是难事,我大唐的科举,必将兴盛!”
与此同时,陇西李氏的府邸内,家主李元胜送走了最后一批宾客,脸上的醉意也随之消散。
他步履稳健地走进书房,眼神锐利,哪还有半分醉态。
“阿泰,”他唤来一名身材魁梧的家卫,“今日宫宴之上,可打探到什么消息?”
阿泰躬身答道:“家主,今日陛下与房玄龄似乎密谋了许久,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不过,小的听到他们提到了‘科举’二字。”
李元胜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响声。
“科举……”他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字,”他停顿片刻,语气坚定地说道,“去,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