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阳光洒在广场上,将洁白的考卷晒得有些发烫。
随着最后一声锣响,持续三日的科举考试终于结束。
考生们鱼贯而出,神情各异。
有的眉飞色舞,谈笑风生,显然对自己的答卷颇为满意;
有的则愁眉紧锁,默默无语,似乎还在纠结考题的答案。
“这次策论题真是出乎意料,竟然问的是如何发展大炎的工商业!”
一个考生摇着手中的折扇,兴奋地说道,“我可是早有准备,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了三大篇!”
“唉,别提了,”另一个考生苦着脸,“我光顾着背四书五经了,对工商业一窍不通,这下可完了。”
广场上,考生们三五成群,讨论着考试内容,也憧憬着未来的仕途。
有人畅想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有人则盘算着即便落榜,也能凭借这次考试的经验,在地方谋个一官半职。
与此同时,雁云宫内,李川负手立于窗前,目光眺望远方。
科举考试是他一手推行的,如今终于落下帷幕,他的心中感慨万千。
“陛下,”郭守敬躬身行礼,“科举考试已经结束,考生们都离去了。”
李川微微颔首,“朕要写一封告大炎学子书,你安排人誊抄后,分发给所有考生。”
郭守敬领命退下,准备笔墨纸砚。
李川走到案前,提笔蘸墨,思绪如潮水般涌来。
“莘莘学子,朕今日执笔,非为祝贺,亦非为嘉奖……”
李川笔走龙蛇,在洁白的纸上写下遒劲有力的字迹,“科举及第,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大炎的强盛,不在于皇权的稳固,不在于军队的强大,而在于尔等,在于每一个大炎的子民……”
李川笔锋顿了顿,目光落在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上,继续写道:
“朕希望,尔等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用于建设大炎,造福百姓……”
他写得很投入,仿佛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这封告学子书中。
郭守敬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陛下……”郭守敬刚想开口,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心中的激动。
郭守敬屏息凝神,不敢打扰李川。
御案上,李川的笔尖在纸上游走,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春蚕咀嚼桑叶,又似细雨敲打窗棂。
墨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郭守敬不自觉地深吸一口气,只觉得这墨香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李川写完最后一个字,长舒一口气,将笔轻轻放在笔架上。
郭守敬这才敢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张写满字的纸,轻轻吹着上面的墨迹,生怕弄脏了这珍贵的文字。
待墨迹干透,他恭恭敬敬地将告学子书折叠好,揣入怀中,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
考场外,学子们或喜或忧,议论纷纷。
“唉,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考上。”
一个身着青衫的学子叹息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
“我倒是觉得,就算考不上,也能回大唐谋个差事。”
另一个学子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回大唐?”
先前那学子苦笑一声,“谈何容易啊!大唐世家把控一切回去又能如何?”
“说的也是……”另一个学子附和道,“听说大炎的官员俸禄优厚,还能参与国家建设,不像大唐,处处受到掣肘。”
就在这时,一个学子指着远处墙上张贴的告示,大声喊道:
“快看!那是什么?”
众人纷纷循声望去,只见一张巨大的告示贴在墙上,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由于距离较远,众人看不清上面写的是什么。
“我去看看!”
一个身材高大的学子自告奋勇,挤过人群,跑到告示前。
他仔细辨认着上面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念了出来:“莘莘学子,朕今日执笔……”
众人竖起耳朵,仔细听着。
那学子声音洪亮,如同洪钟大吕,将告学子书的内容清晰地传达给每一个人。
人群中,有人听得热血沸腾,有人听得热泪盈眶,有人听得沉默不语……
“这……这是陛下写给我们的?”一个学子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是啊!”
另一个学子激动地握紧拳头,“陛下如此重视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努力,报效大炎!”
人群中,两个学子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马周和赵阳……
雁云宫外,告示前人头攒动。
负责张贴告示的官员特意挑选了嗓门洪亮的年轻学子来诵读告学子书,好让更多人听见。
这名学子名叫周正,起初声音还有些颤抖,许是紧张所致。
可随着他读下去,声音逐渐变得坚定,字字铿锵,仿佛带着一股莫名的力量,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马周站在人群中,听得如痴如醉。
他本是寒门子弟,饱受世态炎凉,对前途不抱希望。
如今听到李川这番肺腑之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一座灯塔,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
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地嵌入掌心,却丝毫感觉不到疼痛。
一旁的赵阳也听得热血沸腾。
李川的告学子书,如同醍醐灌顶,让他豁然开朗。
他终于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享乐,而在于奉献,在于为国家,为百姓做出贡献。
周正的声音越来越高亢,读到最后,已是声泪俱下:
“朕希望,尔等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用于建设大炎,造福百姓!朕期盼着,与尔等共同见证,大炎的崛起!大炎的辉煌!”
话音落下,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许多学子眼中闪烁着泪光,激动地高喊着:“大炎万岁!陛下万岁!”
马周和赵阳也跟着振臂高呼,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力量。
“我决定了,我要留在大炎!”一个学子大声喊道。
“我也是!”
“我们都留在大炎!”
越来越多的学子响应,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响彻云霄。
雁云宫内,李川听到宫外的欢呼声,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他转身对郭守敬说道:“看来,朕的告学子书,效果不错。”
郭守敬激动地拱手道:“陛下圣明!如今大炎学院人数爆满,臣建议,重新开辟学院,扩大招生规模。”
李川点点头:“准奏!另外,朕打算将教育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学龄和学习内容。”
郭守敬眼前一亮:“陛下此举,必将使大炎的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就在两人商议大炎教育大计时,一个太监匆匆走进殿内,跪下禀报道:“陛下,有要事禀报……”
太监的声音微微颤抖:“大炎各地传来消息,土豆……土豆丰收了!”
李川先是一愣,随即一股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
他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窗前,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普天同庆的喜悦全部吸入肺腑。
窗外,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正如他此刻的心情。
“丰收了!真的丰收了!”李川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他仿佛看到,大炎的百姓们正欢欣鼓舞地收获着土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知道,这小小的土豆,将彻底改变大炎百姓的命运,让他们远离饥饿,走向富足。
郭守敬也激动得难以自持,他颤声道:“陛下,此乃天佑大炎啊!”
消息如同燎原的野火,迅速传遍了大炎的每一个角落。
田间地头,百姓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饱满的土豆从泥土中挖出来,捧在手中,仿佛捧着珍贵的宝贝。
“今年冬天,再也不用挨饿了!”一个老农激动地老泪纵横,他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土豆,仿佛握着生的希望。
“是啊!感谢陛下!感谢上天!”
另一个农妇也跟着抹眼泪,她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们正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餐桌旁,享用着香喷喷的土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长安,太极宫。
李世民看着手中的告大炎学子书,脸色阴沉得可怕。
他将手中的纸揉成一团,狠狠地摔在地上,怒吼道:“好大的胆子!”
房玄龄站在一旁,大气也不敢出。
他小心翼翼地捡起地上的纸团,展开来,仔细地阅读着上面的文字。
良久,他才缓缓说道:“陛下,此人文采斐然,情真意切,恐怕能胜过十万兵啊!”
杜如晦也走了过来,看了一眼告学子书,眉头紧锁。
他知道,李川的这篇文章,将会对大唐的读书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寒门子弟,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甚至有些世家子弟……恐怕也会心动啊……”杜如晦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