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祁自从出道以来,自诩以他的真实实力,即便是源武界那些所谓的高手,真要是全力对抗都不在话下,可没想到今天却栽了大跟头。
而且,刚刚和余观海比剑,他就已经发现了余观海的真实实力——他也是修真者!
“记住!如果遇到修真者,必须全力将其格杀,绝不能让其离开,否则后患无穷!”
韦祁惊诧之余,脑海里立刻想起了父亲交代他的这句话。
当他被余观海破了兵器之后,他知道除非他动用秘密武器,否则是无法将余观海解决掉的。
按理说,韦祁的实力要比余观海强,他是一只脚踏进元婴期的,马上就要升级了,而余观海虽然已经孕育出了一个元婴,但他有七颗金丹,只孕育出一个元婴,最后晋级的那道门槛,他也只是完成了七分之一而已。
两人的实力不相伯仲,韦祁略胜一筹。但在剑法上,两人的差距就大了。韦祁使用的剑法,只是古武剑法中比较高级的那种,而余观海使用的是仙剑,而且是内外双修集大成的含灵三式剑法。
两人以剑术对战,韦祁被余观海逼到“剑毁人未亡”的地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韦祁并没有认输的打算,相反他被逼出了真火,今天誓要将余观海干掉不可!他大喊了一声郑河之后,整个人完全退守到了门边上,准备全力抵御余观海的攻势。
余观海听到他喊“郑河”,反倒停止了进攻。
在穿墙下来之前,余观海已经明确了今天必须要将七宝金荷壶拿回,而且还要将韦祁收拾掉,以绝后患。在他的计划里,已经将郑河这个变数计算考虑在内了。虽说郑河也是金丹期,但他和韦祁两个加起来,也只不过是两个金丹期而已。
修真者的对战,虽说人数优势会有一定的实力加成,但在余观海有着仙剑的明显领先优势前提下,即便是两个金丹期的对手联手,也不是1+1那么简单的。
余观海担心的是发现了他和韦祁对战后,趁着韦祁将他拖住,郑河独自逃走。如果是那样的话,他掩盖身份,杀韦祁灭口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现在韦祁将郑河叫来,正好方便余观海将两人灭口,倒还省了手脚。
郑河就住在隔壁房间,韦祁和余观海刚刚的动静已经惊动到了他,几乎就在韦祁召唤的同一时刻,郑河就冲了进来。
“师兄!你先走!我来对付他……”郑河冲进来之后,看到余观海,心中大吃了一惊,上次在方家就是余观海逼着他暴露了自己身为源武者的身份,使得他无法亲手为哥哥报仇。现在看到余观海手持利剑逼住韦祁,他想也没想直接将韦祁护在了身后。
虽说郑河明知自己不是余观海的对手,但他想的却是掩护韦祁逃走。可就在这黑铁塔的汉子准备给韦祁当肉盾的时候,却毫无防备他想要掩护的师兄对他下了手!
“啊!”
余观海看着郑河虎视眈眈地对着自己,将韦祁护在身后,正准备动手发动进攻,却没想到郑河突然一声哀嚎,整个人扑通一声跪在了地板上!
而郑河跪倒在地之后,躲在郑河身后的韦祁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的嘴上全是鲜血,嘴里还在不断的咀嚼着什么东西。
看到这一幕,余观海也有些不敢相信。他还没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跪倒在地的郑河整个人变得委顿了下来,面朝下扑到在了地板上。而这时,余观海才看到就在他后心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大窟窿!
余观海看到这个血窟窿之后,猛地抬头,惊愕无比地看着正在大快朵颐的韦祁。他的双手也同样沾满了鲜血,而且双手五指的指尖泛出十道寒芒!
“噬神归一心法!”
余观海作为看守藏经阁的守阁金仙,对于昆仑所有的藏经秘典全部心中有数。在近千年的时间里,除了看书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干,虽然他不能说所有秘典都能默记于心,但至少都通读过一遍这却是真的。
但唯有一本秘藏经典,他是无权翻阅的。那就是由玄天宗东华青帝、赤霞宗西宇赤帝、镇冥宫北冥幽帝和南梧山南域离皇,四大仙帝联手封印在虚无金匮之中的《归一道藏》。
作为守阁金仙余观海是除了四大仙帝之外,唯一一个知道《归一道藏》封印之地,同时对这部禁典有所了解的第五人。
这《归一道藏》据说是昆仑创世之前就有的一部“先天道”,它不属于任何一个门派,是昆仑十三宫共有的至宝。但同时也是一部任何人都无法修习和接触的禁典。虽说余观海并没有看过归一道藏,但他知道,在归一道藏之中,有这样一部名为“噬神归一心法”的修真功法。
按照他的了解,归一道藏之所以会被四大仙帝共同列为禁典,应该和噬神归一心法有关。这部名为“先天道”的道门功法,可其实际上却有着如同魔功一样的修炼方式。
《悬空殿守阁戒律》中对于噬神归一心法的危害阐述的非常清楚。
这部心法需要修炼之人将自身神识分解,以神识分身寄身与他人,那个被寄生者,名曰“寄主”。当寄主修炼到一定层级之后,那寄身的神识分身会自动夺舍。
夺舍成功后,寄主会自愿将全身法力聚于心脏,供给本尊食用,这个步骤是为“归一”。如此一来,本尊便可得到寄主代为修炼的八成功力。
这种修炼方式,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了修炼者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提升实力,对于修炼者来说,绝对是最好的“修真快捷方式”。
但这种修炼方式对于修真界的危害性不言而喻,一旦这功法外泄,修真界将会分崩离析……所以才会被四大仙帝封禁。
昆仑禁典“噬神归一心法”竟然出现在人间界,而且由韦祁施展出来,余观海心中的震惊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