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灾第九日,涌入下马县的粮食已经二千担粮食。
“继续盯着,那几家也给我盯好了。”李康听到消息吩咐道,“刘家开荒如何了?”
李押司恭敬地回答:“听说已经开了三十多亩。那两个村子的人如今种稻的种稻,服劳役的服劳役,去开荒的壮丁就没几个?基本上就是老弱妇孺。现在基本就是刘家人自己出力,我们去的几个兄弟也帮了不少忙。”
李康说:“让他们帮忙好了,刘家人聪明得很,不会亏待他们。”
“宋记那里准备的如何了?”
“一切就绪,就等大人一声令下了。”
“好,就让那些奸商再蹦跶几天。”李康恨恨地说,“正和楼那边情况如何?”
李押司笑道:“每天都是人满为患,都是冲着酸菜鱼去的。袁大官人这回是赚大了。”
李康不忿地说:“哼,袁大也是个奸商,赚了个金满钵满,偏偏赢了好名声!还真是名利双收。”
抗灾第十日,陵州的八个县令齐聚州府商议赈灾一事。七家县令纷纷指责李康不以百姓为重,既不限制粮价、也不设棚施粥,还让灾民服劳役。
李康冷笑道:“各位大人,现在正是种稻时节,本官让百姓安心生产,又让灾民养家糊口,何错之有?”
“李大人,那你不限制粮价、不安抚百姓又是为何?”
李康不以为意地说:“如今已经是初夏,草木茂盛,老百姓随便到路边挖点野菜也能勉强度日,粮价高些又有何妨?”
红山县县令辛无病气愤地说:“李大人,野菜难道没有挖完的时候?你这是拿百姓性命为儿戏!”
“辛大人放心,真要是到了那时,本官自有道理。至于安抚百姓,下马县乡绅已经开始设棚施粥,百姓一切安好,无需再做安抚。”
“李大人,你不限制粮价究竟为何,我可听说你已经派人前往东州买粮了。”
李康一愣随即笑道:“金大人消息好灵通!就是不知道金大人知不知道本官要买什么,要买多少?”
“这......”
“知府大人到!”
“见过齐大人!”
齐容拱手还礼道:“各位大人免礼!”
“谢大人!”
齐荣待众人重新入座,才朗声说道:“各位大人,如今陵走遭灾、麦子收成不到往年的三成,不知各位都有何高招?”
“齐大人,我县已经限制粮价、设棚施粥!”
“回大人,我县已经暂停收缴今年赋税!”
“齐大人,我县欲向皇上请命开仓放粮!”......
齐容看到李康一直沉默不语,问道:“李大人,不知下马县有何举措?”
“回大人,我县已经开始。‘以粮代役,以工代赈’。”
“哦,何谓‘以粮代役,以工代赈’?”
“大人,以粮代役,使有粮百姓在家安心生产;以工代赈,让灾民食能果腹。”
齐容点头又问道:“李大人,为何下马县不限制粮价?”
“大人,下官以为百姓最怕的不是粮价高涨,而是有钱无粮。如今下马县粮价虽高,却粮食充足,民心安定!”
辛无病讥讽道:“民心安定?李大人,本官可是听说你的县衙都快被清流学子的吐沫给淹了。”
李康淡淡地说。“几个无知学子,不必理会。”
齐荣道:“好了,各位大人,本官倒是觉得李大人说的‘以粮代役,以工代赈’,颇有可取之处。至于开仓放粮、减免赋税,本官已经上表皇上,皇上自有定夺。粮价之争,不防再看几日。”
抗灾第十一日,天又下起了小雨,两村的百姓也没有过来,张都头见没什么事,也带着几个衙役回了县城。刘家人一商议决定全家冒雨插秧。刘雨儿心里叹道,果然是“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插秧是个累活,还需要许多人同时劳作,有人拔秧,有人挑秧,抛秧,多人同时插秧。挑秧最累,刘雨儿看到干爹把稻秧放在栓有四根绳子的方形框架上,然后用扁担挑,在崎岖不平的田埂上走来走去,并按稻秧需要量将稻秧抛入稻田中。好在挑稻秧上百斤对别人费劲,对刘大山却不知一提。附近干活的人看到他轻松地走在田埂上,实在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他们的心情。
刘大田家人多,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插完了刘来福的五亩地。一天下来,刘大田家的地已经插完一半。刘雨儿估计再有个一天的时间刘家的秧就可以插完。到时候苞米也该下种了,只是不知道种子什么时候能到。
这天下午,柱子过来又拉走了三十担柴。刘雨儿心中后悔没有在前几日租车多送几趟,今天多花了二十文,却只拉了三十担柴。听柱子哥说如今正和楼一天就要三十担柴,她立即和柱子约好如果第二日天晴,就带两辆车过来拉柴。
抗灾第十二日,进入下马县的粮食已经有四千担。李康下令一旦运入下马县粮食达到六千担,宋记立即行动。
这天,到刘家圩开荒的人一下到了一百五十多人,壮劳力就来了五十多人,还带来不少犁耙,居然还有人牵了一头牛过来。李大憨也在其中。
刘大田大喜,在刘青峰、刘来喜和张都头的帮助下,将人分成了数组。一组二十人负责上山打柴;一组壮年妇女去帮忙插秧;一组半大孩童和身子较弱的妇女在刘青峰几人的带领下给苞米除草;刘来福带领几个大孩子上山将草木灰运下山,老人在田里就负责撒草木灰;五十多个壮劳力在刘来好和张都头的带领下负责犁地,其余人都跟在后面耙地、捡草根;孙氏挑了几个老妇人帮忙做饭。后山脚下,一时间人声鼎沸,人们忙得热火朝天。
这时的天已经是艳阳高照,刘雨儿觉得热不可耐,担心有人中暑,就提醒老爹中午时间让拉犁的人休息。她自己带着刘青木和刘青宇采了几筐竹叶,请大伯娘煮水给大家喝。村民大多朴实,看到刘家如此相待,大多数人干活更加出力。
这一天,众人砍了一百多担柴、地也粗粗开了六十多亩,最先开的几亩地也撒了草木灰重新耕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