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烈的爆炸震动着大地,城墙整段坍塌了。一些日军被埋在废墟中,剩下的则仓皇撤退。
朝鲜士兵持枪涌入城内,紧随其后追杀日军。1622式步枪的射速优势以及迫击炮的灵活射击使朝鲜士兵在巷战中占据优势。
尽管日军勇猛无比,时刻想着与朝鲜士兵同归于尽,但他们仍然在巷战中遭受大量伤亡。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城中的枪声渐渐停止。仅仅一天的时间,朝鲜军队凭借他们的悍不畏死,全歼了这支日军。
此时,朴熙泰对一万人的伤亡感到微微后悔。他开始考虑,如果选择围困,是否会减少这些伤亡。他命令士兵将这些日军的首级筑成京观,并请人特地拍了照片,以供将来祭奠这些烈士。
战报传到辽阳,刘香虽然觉得放走莽古尔泰有些可惜,但对整体战果感到满意。这两场战斗之后,皇太极的三十万大军已经伤亡近半。从此以后,皇太极将失去战略进攻的能力,只能转入被动防御。
刘香决定等待水泥路通车,等待朝鲜军队返回辽阳,届时他将继续北上沈阳,给皇太极以沉重一击。
数日后,大明锦州守军紧急将情报送往京城,崇祯和一众大臣才得知,刘香竟然一战夺回了辽阳和大凌河,并歼敌14万。
崇祯一时不知该喜还是忧!
一直以来耀武扬威自视天下无敌的鞑子大军,竟然被歼灭了近一半,这无疑是除掉了大明身上的一座大山,本应该欢喜。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那个杀害先帝、分裂国土的叛徒所为,这让他感到更加忧虑。
鞑子虽然已经不足为虑,但如果刘香从天津港登陆,又该如何应对?
朝堂上下没有人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在关内镇压起义似乎更为重要。朝廷虽然连年剿灭流寇,但流寇却越来越多,让所有人都心力交瘁。
今年流寇的活动更加频繁,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人数众多,实力不可小觑。这些起义军在河南荥阳会师,制定了分兵四路的策略,旨在南、西、北三面防御,然后向东突围。
南路由贺一龙、贺锦率领,南下抵御湖广、四川军;西路由马进忠、横天王、李万庆等人统领,抵挡陕西追兵;北路由罗汝才、惠登相率领,扼守黄河,迎击开封、归德、洛阳来犯之明军;东路由高迎祥、张献忠组成,东征安徽,攻打薄弱之处。
此外,还有以马守应(老回回)、九条龙为一军,四处流动往来策应。
五月时,洪承畴被派往陕西镇压起义军,朱大典则从山东出发,与洪承畴形成两面夹攻之势。起义军在明军的强力围攻下,开始采取游击战的方式,避实击虚,不断转移。李自成开始在这一年里崭露头角,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
因此,朝中大臣开始建议崇祯,趁着刘香在攻打鞑子时,皇太极自顾不暇,从关外调遣精兵加入对流寇的围剿。然而,崇祯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定暂时保持不动。
他嘴上虽然说是为了防止刘香撤军后,皇太极再度崛起,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实际上是在提防刘香突然转向攻打山海关。
众人只能默默叹息,暂时搁置这个计划。
1635年9月15日,辽东刚下过一场大雪,气温降至零下。刘香等不及水泥路通车,正式发兵攻打沈阳。
朝鲜军队中伤亡较重的两个步兵师留守辽阳,炮兵跟随其他两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仅用两天就来到了沈阳城下。
刘香再次围困了沈阳,但这次他却没有立即发动大规模炮击。
因为这次皇太极这次没有提前疏散平民,相反他还将周围的汉人平民集中在城中,用汉人的生命来为他挡炮弹。毕竟是同族血脉,刘香还是下不了决心,只能改变战术。
刘香的回应非常干脆,既然你逃向北方,那就永远别回来。三个骑兵师开始奉命四处放火,将所有屋舍烧毁,水井下毒后填平。等到女真人重新回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皇太极虽然料到了刘香的报复行动,但他并不为所动。在他看来,这只是刘香无能的愤怒,等他发泄完,只会选择撤军。然而,他低估了刘香此战的决心。
这一天刚刚亮起,寒冷的西北风带来了西伯利亚的寒意,让人不禁缩紧脖子。
城墙上的守军一直警惕地盯着下方,防止敌人的偷袭,却没有留意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黑云。直到天亮,他们才发现,天空中飘满了上百个热气球。
皇太极也注意到了这一异常,心中不禁一惊。尽管不知道这些热气球的目的是什么,但他对刘香的了解告诉他,这绝对不是什么好兆头。
就在这时,热气球开始缓缓下降,降至200米的高度。皇太极脑中灵光一闪,他意识到这些热气球不仅仅是用来侦查。
“传令,城中各营立即疏散,和城中居民混到一起!”
但这个命令已经晚了,城中抬头望天的鞑子士兵和汉人百姓,突然发现这些飞天气球上有大量的黑点落下。众人还在疑惑,这些黑点就精准的落入城中各处军营中,随后震天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中轰炸,就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降临到城中鞑子守军头上。为了追求轰炸效果,他们使用的是专门的炸弹。
四十斤的榴弹落地爆炸后,会掀起一个直径二十米的白色冲击波,在这个范围内的鞑子,即使没有被弹片击中,也会内脏破裂口鼻流血而亡。
同样重量的燃烧弹,落地后会出现一个直径十米的橘红色火球,然后流淌着的火焰可以覆盖直径三十米范围。
皇太极为了让刘香投鼠忌器,在沈阳城中设置了八大军营,然后在军营外侧安置了大量汉人。结果这些军营在轰炸中,全部成为血肉磨坊,然后化为飞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