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猜了!当初我确实是将计就计,主动诈死。我请辉国公将我带离京城。否则,我早就被东林党毒死了,皇后也没有死,还给我生了两个儿子。回去告诉检弟,让他这个做叔叔的,把两个侄子的礼物送到高雄去!\"
\"奴才恭喜主子,贺喜主子!\" 王承恩激动地说道。
王承恩的智慧确实非凡,他既不以陛下尊称天启,也不称呼他的亲王爵位,只是以家奴自居。
“别在那里耍聪明,本王的爵位可不是靠出卖老朱家的利益换来的!我来到台湾后,只是一个普通人,亲王的身份是凭借自己的贡献赢得的!码头上有一辆汽车,你回去的时候带给检弟,这是我亲手研制出来的,算是我对他接手这个烂摊子的补偿!”
“老奴代陛下向主子致谢,不知主子日后有何打算?”
“这是检弟问的吧?你告诉他放心,朱由校已经死了。我在台湾过得很好,还在北美赚了大量封地,这辈子不会再回大明。”
“那主子这次是为了什么而来?”
“我这次是来帮助刘香拉纤,为了天下百姓谋求一个太平盛世!刘香打算开始反攻辽东,鞑子也支撑不了两年了。外患既然消除,大明的内乱也是时候结束了。他愿意居中调解大明和流寇的内战,让流寇全部离开大明,不再给大明带来内乱。而朝廷则要全力救灾,确保不再出现新的流寇。当然,如果朝廷无力救灾和安置,可以把灾民全部交给刘香。作为交换,他愿意将辽阳和营口西南的土地全部归还大明。”
王承恩听完,心中震撼不已,但他也深知这种国家大事不是他一个奴才可以参与的。
“奴才一定一字不差地将主子的话带回去,不知道主子还有其他吩咐吗?”
“滚吧,我会在这里等待五天,如果五天后还没有消息,我就当作拒绝了!”
王承恩再次向天启行礼,然后离开了房间。然后马不停蹄的返回京城,将与天启的全过程,详细描述给崇祯。
崇祯听完,半天没有说话,就在王承恩以为崇祯已经睡着时,他幽幽地叹了口气。
“皇兄真是好福气!做完大明的皇帝,还能在刘香那里做亲王,那里目前应该只有他一个亲王!皇兄的气色如何?”
“面色红润,奴才看着身体康健!”
崇祯站起身,走到旁边的镜子前,看着镜中消瘦的自己,面容甚是憔悴,半晌默默无语。突然,他凑近镜子,发现鬓角已经出现了白发。
“皇兄,是否也生出了白发?”
“还没有!”
崇祯再次陷入沉默,王承恩半晌未见他再说话,于是默默退了出去。对他来说,崇祯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是否回应天启,这就是最终的回应。
崇祯在王承恩离去后,仍然一动不动地看着镜中的自己,面容逐渐扭曲。
洪承畴担任五省总督后,围剿农民起义军,却没能彻底剿灭他们,反而让李自成、高迎祥和张献忠攻下了南直隶凤阳。皇家祖坟被掘,太祖曾经出家的“皇觉寺”被焚,他如何能与农民起义军和解?
“凭什么?凭什么你可以逍遥快活,我却要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凭什么你们都认为我守不住辽东,剿不灭流寇?我朱由检要向你们证明,大明必将在我的手里中兴!”
天启在天津港等了五天,不出意料地没有再见到王承恩。倒是有小太监前来送来很多礼物,天启知道那是崇祯给侄子的补偿。
他对崇祯的选择没有感到丝毫惊讶。
如果他能接受刘香一厢情愿的调解,那才是见鬼了。只是,想到刘香后续可能的行动,虽然嘴上说着不在意,但天启心中仍然开始感到忧虑。
他在回到高雄后见到刘香时,第一句话就是:“千万记得你曾答应留他一命!”
刘香叹息一声,默默点头,然后离去,背影显得异常萧瑟。
同室操戈,这不是他所愿意的!
与此同时,外交部的专员也在各地会见义军首领,毫无意外地,所有人都婉拒了刘香的好意。这些人早已不是衣食无着的穷苦百姓,他们已经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如果当初崇祯没有阻止他们移民,这些人的命运可能会有所改变,成为华夏移民中的一员,过上至少小康水平的生活。但是,起义至今他们早已滋生野心,有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
潜伏在大明各地的情报站,通过无线电迅速将情报发送到沿海,然后通过海底电缆传递到刘香的案头。
1635年12月,刘香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大明内乱,但这个尝试彻底失败了。
刘香放弃了幻想,开始巡视中原集团军的组建和训练情况。这支由30万人组成的大军从第一军和第二军抽调了大量军官和士官,士兵全部是三年以上的民兵预备役。目前有三个军18万人在台湾训练,两个军12万人在九州省训练。
其中三、四、五军为标准甲等军,第六军额外配备一个装甲骑兵旅,第七军配备山地作战装备。刘香将新列装的驱逐舰舰队划归中原集团军,以增强在长江、黄河、淮河等内河作战能力。
巡视完各军的训练后,刘香命令以军为单位,进行大规模的实弹演习,进行环岛长途拉练和跨海登陆作战演练。最大程度地提高训练成果,为这新军找出各类问题,帮助提高实战水平。
与此同时,崇祯似乎感受到了刘香的压力,开始疯狂催促洪承畴。
可是,农民起义军此时却内部不和分兵,给大明的围剿带来了诸多麻烦。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五月,主战派的卢象升被升为湖广巡抚,两个月后又升为五省总理,和洪承畴一起负责围剿起义军事宜——卢象升剿东南,洪承畴剿西北。
崇祯九年(1636年)初,农民起义军已经壮大到几十万人,在河南会合时,常常连营百里,而当时张献忠的部队就有十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