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王一连问了三个问题:“那七彩巨球是何物?”
“这纸上的东西传到哪些地方了?”
“快,让人去把那东西打下来!妖言惑众的怪物,绝不能让它再往南边飘!”
可惜,随他一路逃入蜀中的人,无人知道七彩巨球是何物,亦无人知晓这些纸已经飘到哪些州城。
更没有想法子把那东西打下来,甚至有一些底层小兵、奴隶,开始跪下祈祷,他们认为这是神明的手笔。
誉王弃城而逃,神明震怒了!
誉王还没解决七彩巨球引发的舆论事件,他弃长安满城百姓逃入蜀中避难之事,已经传遍天下。
紧接着又发生一件大事,彻底让誉王党乱了阵脚,那就是皇上死了。
死在了回长安的路上,如果只是死了也就算了,誉王还能以此为借口回长安为皇上发丧,君晏清若与他动兵,便是大不敬不孝!
可偏偏皇上随身带的传位圣旨不见了!誉王怎么也想不通,皇上是怎么避开他的眼线的。
逃出皇宫之时,他可是把皇上身边伺候的人都换了,除了两个老太医必须随时给皇上医治无法换之外。
结果偏偏就是这两个太医出了问题,其中一个竟然在他大军包围之下,携带圣旨逃了。
等追击的人找到一堆变装东西,誉王才知道那个老太医竟然是他孙子假扮的。他没能识破的原因是,从一开始这个老太医就是假扮的。
那时他就敢犯下这样的欺君重罪,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皇上默许的。或者说这就是皇上的计划!
誉王恨不得鞭皇上的尸!本王到底哪一点让你不满?我可是连逃命都带着你,就算是演父慈子考,演到我这个份上,你还有什么不满?
竟然在死前这样对我!誉王看向沈国公:“如果追不回那份圣旨如何是好?”
沈国公冷笑一声,就算太医是年轻人假扮的,凭他一个人能逃走可能吗?这军中肯定有他的同谋,也就是说皇上为安排送出那份传位圣旨,早就做了周密的部署。
就算我们是在逃难的路上,他的人依旧严格执行任务,把那份圣旨送了出去。
沈国公不禁想到,也许当年皇上将戾王发配边关,也是在保护他,让他远离长安这个政治旋涡,在边关成长起来。
真是君心难测!要说誉王做错了什么,做为一个储君来说,他还算合格,最起码他听话。
可他最大的错处就是,他有一个强大的外戚,皇上是怕传位给誉王,最后这江山姓了沈!
沈国公冷哼一声:“他带走的只是伪旨,真正的圣旨就在我这里。”
誉王大喜:“舅舅什么时候拿到的?太好了,那咱们赶快将圣旨公告天下,本王即刻回长安登基。”
然后他就看到沈国公拿出一张空白圣旨,他脸色大变,怔了几息之后才反应过来刚才沈国公的话是什么意思。
沈国公都没有抬头看他,怕自己难以掩饰自己那看蠢货的眼神。
“秘不发丧,即便戾王拿到圣旨,那是假的!等我们到了长安,再将真的圣旨公告天下。”
可第二天,七彩气球上面飘下的文章就变了,陛下驾崩,誉王弑君!
誉王弃母不顾,害废后死于胡人之后。又于逃难途中杀君,还秘不发丧……
誉王要崩溃了:“消息是怎么走漏的?”
“快,把那七彩巨球给本王烧了!”
还别说,真让他烧成功了。弓箭手连发数枚火弓,巨大的七彩球着火,匆匆降落。
没等誉王高兴太久,当天下午又一个巨大的七彩球升空,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往长安的路上,每一城、每一关,皆能看到七彩球的身影。
要是锦岁知道此刻誉王的想法,一定会说,你以为我这个后勤部长是白当的?
战时舆论有多重要,我可太清楚了!
天上飘了几天揭发誉王所为之后,继续飘下的是劝军书,同为朝廷兵将,你们是受誉王之令弃城而逃。
只要投降,戾王既往不咎。但若不降,继续追随杀父逆臣,只能以叛军罪论!
军心,动摇了。
其实在得知戾王驱逐了胡人,救下了长安城,军心就开始动摇了。
接着看到如同神物的七彩巨球,知道这是戾王军中用来传信之物,军中将士既羡慕又懊悔。
羡慕边城有这样的利器,懊悔他们弃城而逃,如果留下来跟戾王一起作战,那将是何等荣耀啊!
再到知晓皇帝已死,是的,皇上死了的消息,他们还是从巨球发下的传单上知道的。
一些将领再也受不了了,他们忠君爱国,可君死了,国有难时还弃城弃百姓不顾。
难道如今要随誉王和沈国公,回长安跟救国的戾王及其部下作战?
那们入伍是为何?胡人来时逃了,对救了长安城的英雄拔刀?
当天夜里,就有几个将领带着部下逃离,拿着捡到的传单,准备回长安见戾王。
誉王大惊失色,再问沈国公:“舅舅,怎么办?”
沈国公沉声道:“逃的都是没门户的散兵,重将不会逃的。”
因为重将都出身士族,与他们利益一体,根本不可能归降戾王。
沈国公以为自己带着这些兵马,就能有与戾王一战的资本。
以为能带着皇帝的尸体,兵临长安城下,与戾王对骂三军之前,最终杀了他,誉王登基。
到现在都没有清醒的认知,如今的戾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被他们逐出长安的戾王了。
要搁锦岁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现在有的是力气和手段!你们那老一套,已经没用了。
顾长萧将降兵不杀的消息放出去三天,轻叩桌案:“三天,三天后不降者,杀!”
程榆皱眉,长安还活着的官员听闻,以为他会劝戾王,不应该兄弟相残,更何况皇上还在誉王手中。
没想到程榆说的是:“三天?太久了!下官觉得一天一夜够他们想清楚了。墙头草,拔了就是。”
众官员倒吸一口凉气,虽然这短短几天,他们已经发现边城来的官吏办事风格与长安官员完全不同。
他们更高效,更快捷,任务下达,不会相互推脱,也不会找数个部门审核。
与之相比,长安的官员简直就是一群老油条。
但也不是这个快法啊!那可是数万兵,怎么能如此轻易下定论,一天一夜时间,不降就杀?
有官员求情:“王爷,不如让下官去劝降。”
顾长萧指指天上的七彩巨球:“你们还能有它会劝?”
他已经拿到了皇上的传位圣旨,这个让数百人拼命送到他手上的圣旨。
说实话,顾长萧看到圣旨上写着,传位于戾王君宴清之时。
心里竟然很冷静,很平淡。没有那种自己终于得到父皇认可的欢喜。
甚至觉得这份圣旨也没那么重要,因为不管皇上是不是传位给他,事到如何,他都要抢一抢那大位。
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边城,为岁岁,谋一个太平盛世。
岁岁有那么多事情想做,只有他登基为帝,才能给岁岁最全面的支持!
顾长萧不打算将战场放在长安城外,这座城已经被胡人糟蹋了一遍,千疮百孔,实在无法承受第二次战乱。
并且,他也不想在皇陵祖宗的注视下,杀誉王,灭皇亲国戚,诛士族百家。
他亲自带兵,在灞水以南,围截誉王的兵马。
听到这个消息,誉王是欢喜的,君晏清是在找死!你要是龟缩在长安城,我们还要想法子攻城。
你竟然敢出城迎战!
还有,君晏清这么久都没有宣布登基,也大出誉王和沈国公所料。
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果是他们,早在入主长安第一天就连夜登基了。
他是打算给皇帝下葬之后再登基吗?真是够蠢的。
没让沈国公和誉王高兴太久,当第一发火炮响起来之后,还有从七彩巨球上面扔下来的鱼油火器,烧红了整个河面。
一个个火器落入军营,惊了马、烧了粮草,也炸散了军心。
沈国公说士族利益于一体,他们不可能投降。
但将不降,兵却会降。看着戾王的兵马,还有那如同神雷一样的火炮,小兵们只想保命,哪里还敢战斗!
一个人放下武器投降,就像传染一样,立即有第二个、第三个。
誉王在那高喊,降者当斩!可也架不住大势已去。
顾长萧上来就弄出这么大动静,就是为了吓住士兵,让他们尽早投降。
他也不想把这样的武器用在自己的子民身上。
沈国公见军心散了,当机立断要带剩下的人继续入蜀,那里他已经安排好了。
只要誉王入蜀,就能在蜀中称帝。
可惜他没料到,降兵不光要降,还想立功,竟然先戾王一步,拦住了他们入蜀的路。
当沈国公和誉王坐下的马被射杀,狼狈地被押到顾长萧面前的时候。
寒星谨记程榆的交待,不能给誉王说话的机会,不能让王爷落下杀弟的名声。
所以,誉王还未开口求饶,就被寒星一箭射中了喉咙。
当誉王倒在血泊中的时候,那些追随他们的士族彻底慌了。
反应快的立即要投降,可惜,顾长萧已经打定主意,彻底平息长安的动荡,只有誉王党剿杀干净。
兵不杀、民不杀,士族直系却必须死!旁系打为庶民。
倒是誉王那还未满一岁的儿子,顾长萧没有杀他,而是让他母亲带他入住皇陵,终生守陵。
好笑的是,林氏女以为顾长萧不杀她,是对她旧情未了。
还想托人传话,她想见戾王一面。
顾长萧听到之后,没让自己的亲卫去处理,而是让寒星去,因为大家都知道,寒星是季老大带出来的人。
他不能留下任何会让岁岁误会的主动。
寒星都没问程榆,带着霍子安去见了林氏女。
寒星和霍子安的意见出奇地一致,认为这个林氏女留不得。她要是个老实的,在皇陵带孩子,还有一条活路。
竟然还敢跟王爷递话!并且这话还能顺畅地递到王爷案上,可见皇宫和朝堂,还有贼心不死的人。
想利用林氏女,或者说他们这股势力是互相利用,想坏王爷名声。
林氏女的身份可是非常敏感的,先是王爷订了亲,又嫁给誉王。现在誉王死了,王爷饶她一命已经传出不少桃色流言。
她还敢往王爷面前凑!
“要是这些流言传到边城,季老大得多伤心啊!她在边城为我们累死累活,王爷却跟旧情人旧情复燃?”
见寒星越说越激动,霍子安忙道:“没燃!王爷连见都不想见她,还让你来处理,就是证明没有啥要燃的旧情!”
寒星冷笑一声:“人活着,终于是个隐患。我已经杀了誉王,不介意杀个誉王妃。”
他看看手中的刀,笑道:“当初季老大送我这把精铁刀,也未曾想过,这刀下能斩那么多权贵王孙!”
这是实话,连北疆的左贤王,都差点命丧此刀之下。
“用刀太血腥,还是赐白绫吧!”霍子安劝道。
不愧是季姑娘手把手带出来的,看着是个英俊少年郎,没想到这般心狠手辣。跟他的主子还真像啊!
霍子安想到锦岁,谁能想到那个笑起来眼睛弯弯,温柔明媚的姑娘,却能杀人不眨眼。
往你身上淋糖浆倒你到虫蚁窝,看着你被万蚁噬心……
霍子安打了个寒战,取出白绫,和寒星到了皇陵。
皇宫哪怕被抢掠了,可赐人的白绫和毒药还是不缺的。
林氏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深情款款送给戾王的信,得到的会是三尺白绫!
她死前还在说:“我要见王爷!王爷不会杀我的,他本应该是我的夫君啊!”
寒星听得耳朵痛,真够不要脸的。王爷当初落难,你立即退亲改嫁。
现在还有脸说王爷本应该是你的夫君!他想到季老大平时骂人的那句话,人跟人的区别,比人跟猪的区别都大!
世上有季老大那样聪明绝世的女子,也有十二娘那样明媚爽朗的女子,也有林氏女这样的……
林氏女的尸体和誉王合葬了,但没葬在皇陵。他们的孩子被送进皇寺,由那里的老皇妃们抚养。
长安人担忧的一场可能涉及数个月甚至数年的内战,竟然在短短半个月内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