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民“时光”制造了大量谣言。其谣言主要有:
一、我国的粮食定价权被所谓的外国粮企掌控。
二、进口粮食就是“过度依赖”。
三、过去粮食自足,还能出口创汇,但是如今却大量进口。
事实上,这种观点充斥着片面认知与不实揣测。
我首先说他提出的第三点,这是非常典型的虚假信息!
先谈谈他对我国粮食进出口情况的错误认知。他声称我国曾经粮食自足还能出口创汇,如今大量进口是异常现象,这完全是虚假谣言。从数据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国并非如传言中那样粮食完全自足且大量出口创汇。在1949-2002年的56年中,只有少数年份是粮食净出口国,且时段分布在头尾两端,大部分年份我国处于粮食净进口状态 。例如从1961年到1984年,以及1987-1992年,我国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在出口创汇方面,虽然在特定时期有粮食出口,但出口规模和影响力十分有限。以1997-2001年期间为例,我国大米虽有净出口,如1997-1999年大米净出口分别为61万吨、351万吨、253万吨 ,但出口总量占总产量比例较低,2000年大米出口总量仅占总产量的2%多。玉米在2000年出口量达大,达到当时出口的历史最高水平,但这是在政府高额补贴下实现的,且此后出口量受国内粮食供求和价格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所以昙花一现。这些出口只是阶段性、小范围的商业活动,难以代表整体粮食生产供应处于富足状态,更无法说明我国当时能完全依靠自身实现粮食自足。
如今我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居民对食物的需求从单纯的温饱转向多元化、高品质。就拿肉类消费来说,以前人们每日肉类摄入量很少,如今肉类已成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肉类需求的增长带动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场需要大量饲料,而饲料的生产依赖于粮食作物,如玉米、大豆等。以大豆为例,大豆不仅是重要的食用油原料,其加工后的豆粕更是优质的饲料蛋白来源。为满足养殖业对饲料的庞大需求,进口大豆等饲料用粮成为保障畜牧业发展、满足居民肉类消费需求的必要举措。
从粮食安全保障上,我国一直将其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自给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口粮实现绝对安全。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6.8亿吨,连续多年稳定在较高水平,稻谷、小麦等主粮库存充足,可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从国际贸易本质来看,粮食进口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参与国际分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适当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大豆,可将有限耕地用于种植效益更高的作物,提高农业整体效益,释放资源发展其他产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同时,粮食进口也是国际合作与外交的一部分。通过粮食贸易,我国与世界多国建立紧密经济联系,增强国际影响力,稳定国际市场。我国还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农业项目,参与全球农业治理,不断提升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
(未完待续。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