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各个衙门每次到了年底、月底、这些时候都会大手大脚花钱一样。
预算就这么多,你如果今年没花完,明年就会少。
大唐的办案权,一直是刑部和大理寺分着来。
现在又多了一个宗正寺来分,那以后刑部的权力就更小。
刑部被认为是政治斗争的利剑,那不是开玩笑的,是真的很牛逼的一个衙门。
比如李世民某天得知了一个大臣,犯了一个错,可大可小,但现在那个大臣是李世民的宠臣,李世民就给他遮遮掩掩下去。
但是某天,这个大臣和李世民对着干,李世民就能授意刑部,把他曾经干过的一件事拿出来,能有多大的罪,就给他定多大的罪。
如果把李世民换成刑部尚书,那就更厉害了,全国的案子全在他那里记着。
如果某个大臣的儿子犯事了,他就能靠着这个刑法解释权,找大臣敲诈,或者当做把柄。
这是很牛逼的一个权力,因为一个大臣一但犯错,哪怕是到最后查清楚,他是清白的。
都可以用他是戴罪之身的这个理由,让他马上停职,回家歇着。
那么这个大臣参与的政治斗争,也就不了了之,甚至落败。
大理寺的出现,就是为了制衡刑部尚书,不让刑部太牛逼。
北齐之前,刑部一个衙门,就包括了审理案子、核查案子、关押罪犯、追捕罪犯、核定法律、制定法律。
一个人从涉及犯罪开始,直到被砍头,曾经全是刑部说了算。
东汉时期,为了制衡刑部,建立了御史台,把刑部案件审核的权力交给了御史台。
到了北齐,北齐皇帝为了对付当时的权臣,又建立了大理寺,把刑部查案、审案的一部分给了大理寺。
到了李世民登基,李世民甚至把刑部在长安的审案权,都交给了京兆少尹。
刑部逐渐成了制定律法、审核案子的衙门。
但刑部还保留了一些权力,就是直接审理全国各地上报的小案子,比如偷鸡摸狗、儿子打父亲、丈夫宠妾灭妻的事情。
然后就是调查贪污。
御史台只有监察,然后上报朝廷的权力,没有立案调查的权力。
现在,李世民连调查贪污这个权力,都交给了宗正寺,那他刑部就剩下一个处理公文的衙门了,一丁点实权都没了。
所以刑部尚书真的要站出,为自己的衙门争取一下,再不站出来,他这个刑部尚书就是六部最虚的尚书了。
李世民则是不屑的看着刑部尚书:
“朕问你,前吏部尚书当初买官卖官,贪污受贿的事情,你们刑部怎么做的?”
刑部尚书理亏,当初他其实是收了吏部尚书的土地,才会拖着什么都不干。
现在皇上的意思是,你们前几个月办事那么拖拖拉拉,现在好意思跟我叫?
李世民一摆手,表示你给朕滚回去。
刑部尚书很想说,我们刑部办事很有效率,但又不能说,不然自己贪污受贿的事情就暴露了。
大理寺卿这时候也站出来,他和刑部侍郎的动机一样,权力不能这么被分出去了。
“陛下,臣以为遂安郡王身为宗室,理应让宗正寺调查。
但,遂安郡王的事情牵连甚大,想必交州的官吏也参与其中,不如四司推事吧?”
唐朝没有三司会审这个说法,是叫做三司推事。
而且这个大理寺卿,不愧是门阀培养出来的精英,深谙政治斗争的那一套。
甚至在刑部尚书站出来,保卫自己的权力时,还在心里嘲讽刑部尚书是笨蛋。
有你这么摆到明面上来,和宗正寺争办案权的吗?
说话是有技巧的,先肯定对方的话,让对方在心里接受你的话。
然后再在后半句加个“但!”,就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仅能否掉对方的想法,还更能让对方接受你的想法。
这才是政治斗争的正规流程,不是以上是就明刀明枪的对着干。
大理寺卿的想法,是在原本的三司推事,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家,再加上宗正寺。
这样权力还是大家共有的,功劳也是大家的。
这件事结束后,自己衙门也保留下这个权力。
但李世民多精,你跟我玩这个脑筋啊?老子是天神下凡!连太上皇和前太子都被我斗倒了,你算哪根葱?
李世民不咸不淡的说:
“不用了,此事涉及宗亲,让宗正寺主导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合适把事情闹大,以免坏了宗室声誉。”
李世民这话,看似很正当,但后半句就是屁话。
如今在场的朝臣都知道了这件事,还不会闹大?他们出了这个显德殿就会到处去说。
主要还是前半句,我不认可你的想法。
后半句就是嘲讽的意思,不把事情“闹大”,就是相当于说,朕看出了你的私心。
但大理寺卿脸不红心不跳,这是玩政治的基本修养。
“那涉及的地域太大了,也需要不少人帮忙调查。”
“这个朕也想到了,所以给宗正寺增添了人手。”
说的就是给宗正寺新添一卫的事情。
李承乾不得不服父皇,早就想好了对策,早早的堵住了大理寺卿的路。
这就是政治高手,和武学大师一样,出招之前,肯定会提前想好对方怎么接招,然后再留一手准备,提防你的出招。
围棋也是这样,走一步看十步。
大理寺卿不甘心,接着说:
“蜀王殿下毕竟是长安在长安,对交州不熟悉,还是需要熟悉当地的官员帮忙吧?”
“这也没关系,宗正卿曾经是扬州大都督,统管南方军事。
遂安郡王又是交州都督,正好当初也是他的管辖范围,肯定了解情况。”
大都督和都督的区别,就在于“大”字。
如果只是扬州都督,那就只是管扬州的军事。
但扬州大都督就不一样了,那就是说,本部设在扬州,统领周围全部的军事。
都督这个职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制度。
但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发扬光大,周瑜大都督更是代表人物,统管吴国全部军队。
随后的朝代,也延续这个制度,这才出现了李孝恭成为扬州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