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太宗设午朝,让魏征带着旨意去宣玄奘入朝。当时玄奘正在聚众登坛,诵经念偈,一听到有旨意,便立刻下坛整理好衣服,与魏征一同前往朝见太宗。太宗对玄奘说:“为了寻求善法,辛苦法师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酬谢你。
今天早上萧瑀碰到两个僧人,他们愿意送一件锦襕异宝袈裟和一条九环锡杖。现在特地召法师来领取享用。”玄奘听后叩头谢恩。
太宗又说:“法师如果不嫌弃,不妨穿上给朕看看。”于是长老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站在台阶前。太宗和众大臣看到这一幕,都露出欣喜的神情。玄奘确实不愧是如来佛子。
只见他身上散发着威严又不失优雅的气质,佛衣合身得仿佛是量身剪裁。袈裟的光辉艳丽,在天地间弥漫,上面的彩色花纹凝聚成了一个浩瀚的宇宙。明亮的珠子上下排列,层层金线前后穿梭。锦缎围绕着四面边缘,各种各样稀奇的图案铺陈在上面。八宝装饰着花朵,用钮丝缚住,金环束领,扣着绒扣。
佛像和天空中的大小高低,星象的尊卑左右,都一一呈现。 玄奘法师与这袈裟很有缘分,眼前的这件宝物正适合他承受。他看起来就像极乐世界里活灵活现的阿罗汉,比西方真正的觉者还要秀丽。锡杖上的九环叮当作响,毗卢帽映出丰厚的光泽。
玄奘法师果真是名不虚传,就像菩提一样真实无妄。
当时文武百官在阶前纷纷喝彩,太宗更是喜不自胜。太宗马上让法师穿上袈裟,手持宝杖,又赐给两队仪从,命众多官员送玄奘出朝门。
这就如同中了状元夸官一般,让他在大街上行走。玄奘再次拜谢恩后,便在大街上大张旗鼓地前行,摇摇摆摆。 你瞧那长安城里,无论是行商坐贾、公子王孙,还是墨客文人、大男小女,都争着观看并夸赞,纷纷说道:“好一个法师!真像是活罗汉降临人间,活菩萨下凡来了。”
玄奘一路来到寺里,寺里的僧人纷纷下榻来迎接。他们一看到玄奘身披袈裟、手持锡杖,都以为是地藏王来了,各自纷纷归依,侍奉在他左右。
玄奘走上大殿,点燃香礼佛,又向众人感激地诉说了圣上的恩宠。结束后,大家各自回到禅座。不知不觉间,太阳西斜,红轮渐渐落下。
此时正是:太阳落山,烟雾弥漫,草木葱茏,帝都的钟鼓开始敲响。当当三声响过,行人断绝,前后街道都安静了下来。寺庙里灯火辉煌,孤零零的村庄冷落无声。禅僧们进入禅定,开始钻研残经,这正是修炼身心、养性的好时候。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到了七日正会的时候,玄奘又写好奏表,请唐王前来拈香。此时宣扬善法的声音已经传遍了天下。太宗立刻安排车驾,率领着文武百官以及后妃、国戚等,早早地赶赴化生寺。
而长安城里的人,不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全都前往寺里听讲经说法。 这时,观世音菩萨和木叉说道:“今天是水陆正会,以第一个七天接续后面的七七四十九天,这样也就可以了。咱们俩混杂在众人当中,一来看看这法会办得怎么样,二来瞧瞧金蝉子有没有福分穿戴我送的宝贝,三来也听听他讲的是哪一门经法。”
说罢,两人便一同前往化生寺。这可真是有缘之人得以遇见旧相识,佛法智慧又回归到了本应所在的道场呀。 进入寺里一看,果真是大国风范,这里比娑婆世界更加殊胜,赛过只园舍卫,也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有名的上等寺院。只听见那仙音阵阵,清脆响亮,佛号声声,热闹喧哗。
菩萨径直来到多宝台边,看到台上的玄奘法师,果然有着明智金蝉子的不凡相貌。 有诗写道: 世间万象澄澈清明,没有丝毫尘埃,大兴佛法的玄奘法师端坐在高台之上。
那些等待超度的孤魂暗中纷纷赶来,听闻佛法的各界贤士也从市井间汇聚而来。根据机缘布施物品,这心意能抵达很远的地方,超脱轮回随心随性,那解脱之门已然敞开。对着众人讲出那无量妙法,男女老少个个都满心欢喜。 又有诗写道: 因为游历来到这法界的讲堂之中,偶然遇见相知之人,气质与众不同。
大家尽情谈论着眼前的万千事情,又说起尘世劫数里的诸多功德。佛法如云,舒展开来能覆盖群山,教义如网,撒开之后布满整个太空。人们检点自身,回归到善念之中,只见纷纷扬扬,天空好似下起了花雨,落花满地一片嫣红。
那玄奘法师站在台上,先是念了一会儿《受生度亡经》,接着又谈论了一阵《安邦天宝篆》,随后又宣讲了一番《劝修功卷》。
就在这时,观世音菩萨走上前来,轻轻拍了拍宝台,提高声音,厉声问道:“那和尚,你只会讲‘小乘教法’,可会讲‘大乘教法’吗?”玄奘一听这话,心中不禁大喜,赶忙翻身从台上跳了下来,朝着菩萨拱手行礼道:“老师父,弟子刚才多有失礼,实在是罪过呀。眼前这些众多的僧人,讲的都是‘小乘教法’,弟子实在是不知道‘大乘教法’是怎样的啊。”
菩萨说道:“你所讲的这种小乘教法,没办法让亡者超度升天,它顶多也就是让修行之人随顺世俗、与世无争罢了。我这儿有大乘佛法三藏,它能够超度亡者升入天界,能帮助身处苦难的人脱离苦海,还能让人修成无量寿身,达到无来无去的境界呢。”
正在玄奘法师讲法的时候,负责司香巡堂的官员急忙向唐王奏报说:“法师正在台上讲谈精妙佛法呢,结果被两个疥癞模样的游僧给扯了下来,还在那儿乱说些胡话。”唐王听了,当即下令把这两个僧人擒来。
很快,就见许多人把这两个僧人推推搡搡地拥进了后法堂。见到太宗后,那两个僧人既不拱手,也不行跪拜之礼,只是仰着脸说道:“陛下问我什么事呀?”唐王仔细一打量,认出了他们,便说道:“你们是前些日子送袈裟的和尚吧?”菩萨回答道:“正是。”
太宗皱了皱眉头,说道:“你们既然来这儿听讲,那就该吃些斋饭就好了,为什么要和我的法师胡乱讲话,扰乱经堂秩序,耽误我的佛事呢?”菩萨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您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呀,凭借它可没办法让亡者超度升天。我这儿有大乘佛法三藏,用它能够超度亡灵、脱离苦海,还能让人修成不坏之身呢。”
太宗一听,脸上立刻露出郑重又欣喜的神色,赶忙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什么地方呀?”菩萨回答道:“在大西天天竺国的大雷音寺,就在我佛如来那里,它能够解开众多冤仇的纠葛,也能消除那些无端降临的灾祸。”太宗又追问道:“那你还记得这大乘佛法的内容吗?”菩萨说道:“我记得。”
太宗听了大喜过望,连忙说道:“让法师带着你们,请你们上台去开讲吧。”
只见那菩萨带着木叉,轻轻一跃便飞上了高台,而后踏着祥云直上九霄云外,瞬间显露出救苦救难的原身模样,手托着净瓶,拿着杨柳枝。
在菩萨的左边,是木叉惠岸,他手持着棍棒,精神抖擞,威风凛凛。 太宗见此情形,心中欢喜不已,赶忙朝着天空行礼拜谢,文武百官也纷纷跪地焚香。整个寺庙里,不论是僧尼、道士,还是普通俗人,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工匠商贾,没有一个人不虔诚地跪拜祈祷,口中都念叨着:“好菩萨!好菩萨!” 有诗可作见证呢。
瞧啊,只见那祥瑞的霭气缤纷飘散,祥光环绕护持着菩萨的法身。在九霄云汉之中,出现了这位女真人的身姿。菩萨头上戴着一顶垂珠缨络,那缨络是以金叶为纽,用翠花铺就,闪耀着金色光芒,散发着祥瑞之气。身上穿着一领素蓝袍,袍色淡雅,妆饰浅淡,上面盘绕着金龙,飞舞着彩凤,显得庄重又华贵。
胸前挂着一对砌香环佩,那环佩在月光下明亮闪烁,随风舞动,上面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珠,还攒聚着翠玉,精美绝伦。腰间系着一条锦绣绒裙,这绒裙是用冰蚕丝织就,裙边镶着金边,仿佛能登上彩云,步入那瑶海仙境。在菩萨面前,还领着一只白鹦鹉,它玉毛红嘴,能飞向东洋,游历世间,懂得感恩行孝。
菩萨的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垂杨柳,这杨柳枝能挥洒向青霄,扫除大恶,将那残雾纷纷扫开。菩萨双脚好似金莲,脚下仿佛有着无尽的深意,能够自由出入三天,这才是那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呀。
唐太宗欢喜得都快把江山之事抛到脑后了,文武百官也沉醉在这景象之中,连朝堂上的礼仪都顾不得了。在场众多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念起了“南无观世音菩萨”。
太宗当下就传下旨意,命手艺精巧的画师赶紧把菩萨的真容描绘下来。旨意一下,众人便选出了吴道子。他可是个描绘神仙圣像本领极高、眼光独到又技艺精湛的人呀,就是后来在凌烟阁绘制功臣画像的那位。当时,吴道子立刻挥动他那奇妙的画笔,开始描绘菩萨的真实形貌。
就在这时,菩萨脚下的祥云渐渐飘远,眨眼间,那耀眼的金光也消失不见了。只见半空之中,慢悠悠地飘落下一张简帖,上面写着几句颂词,意思十分清晰明了。
那颂词写道: “向大唐的君主致以敬意,西方有绝妙的经文。路途虽然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但为了求取大乘佛法,应当殷勤前往。把这经文带回大唐国,就能超度鬼魂,让它们超脱于众鬼之外。要是有愿意前往取经的人,定能求得正果,成就金身啊。”
太宗看完颂子后,当即下令众僧:“暂且停止这场盛会,等我派人去取来大乘经,再诚心诚意地重修善果。”众官员都一一遵照执行。 当时在寺中,太宗问道:“谁愿意领朕的旨意,前往西天拜佛取经呢?”
话刚问完,旁边就闪过一位法师,他来到太宗面前行礼说道:“贫僧虽无才学,但愿意效犬马之劳,为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听了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说道:“法师若能尽此忠贤,不怕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朕愿意与你结拜为兄弟。”
玄奘听后,连忙叩头谢恩。 唐王确实非常贤德,他走到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激万分,说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竟蒙陛下如此眷顾?我此去,定当竭尽全力,哪怕牺牲性命也要到达西天。如果取不到真经,我就死也不敢回国,甘愿永远堕入沉沦地狱。”
说完,他就在佛前拈香,以此立下誓言。 唐王听了十分高兴,随即命人回銮,等待选个良辰吉日出发。随后便起驾回宫,众人各自散去。
玄奘回到了洪福寺里。寺里的众多僧人以及他的几个徒弟,早前就听说了取经这件事,都纷纷前来与他相见,见面后便问道:“师父,您发誓要去西天取经,这是真的吗?”玄奘回答说:“确实是真的呀。”
他的徒弟们赶忙劝说道:“师父啊,常听人们讲,去西天的路途十分遥远,而且路上还有很多虎豹和妖魔呢。只怕这一去就有去无回,连性命都难以保住啊。”玄奘神情坚定地说道:“我已经发下了宏大的誓愿,要是取不到真经,就永远堕入沉沦地狱。
我之所以要去,大多是因为受到了陛下的恩宠,实在是不得不尽忠报国呀。我这一去,前路真是渺渺茫茫,是吉是凶也难以确定啊。”
玄奘停顿了一下,又接着对徒弟们说道:“徒弟们啊,我离开之后,或许两三年,或许五七年,你们只要看到山门里松树的枝头朝向东边了,那就是我要回来了;要是看不到这样的景象,那我断然是不会回来的呀。”众徒弟们听了这话,都牢牢地把师父的这番嘱托记在了心里。
第二天早上,太宗设早朝,把文武百官都召集了起来。他亲自写好了取经所用的文牒,并且盖上了能够通行各地的宝印。 这时,钦天监上前奏报说:“陛下,今日是人专吉星当值,正适合出门远行呢。”
唐王听了这话,心中大喜。 就在这时,黄门官又前来奏道:“御弟法师正在朝门外等候陛下的旨意呢。”太宗马上宣玄奘上宝殿,对他说道:“御弟呀,今天可是出行的吉日。
这是给你准备的通关文牒,有了它,你一路上经过各个地方都会畅行无阻。朕这儿还有一个紫金钵盂,送给你,你可以在途中化斋的时候使用。另外,朕给你挑选了两个能长途跋涉的侍从,还有一匹白色的骏马,送给你当作远行的脚力。你现在就可以出发踏上行程了。”
玄奘听了,心中十分欢喜,当即谢过圣恩,领了这些物件,心里没有丝毫想要停留耽搁的意思,一心只想着尽快出发去西天取经了。
唐王安排好车驾,和众多官员一同送玄奘来到关外。只见洪福寺的僧人们以及玄奘的徒弟们,已经把玄奘的冬夏衣服都送到了关外,在此等候着。
唐王看到这情形后,先是吩咐人把行囊收拾好,将马匹也都准备妥当,然后让宫女们拿着酒壶,准备为玄奘斟酒饯行。
太宗举起酒杯,又问道:“御弟呀,你可有什么雅号比较合适呀?”玄奘回答道:“贫僧身为出家人,可不敢随便起什么称号呢。”太宗说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你不妨就依据取经这事来取个号,叫‘三藏’如何?”玄奘听了,赶忙谢恩,接着接过御酒说道:“陛下,酒可是我们僧家的第一大戒呀。
贫僧自从出家以来,就不会饮酒的。” 太宗赶忙解释说:“今日这趟行程,和别的事可不一样啊。这是素酒,你就只饮这一杯,也好让朕尽一尽为你饯行的心意呀。”三藏见此情形,不敢不接受,便接过酒,刚要喝的时候,只见太宗低下头,用手指捏起一撮尘土,弹进了酒里。三藏一时不明白太宗这是什么意思。
太宗笑着说道:“御弟啊,你这一去,到了西天,要多久才能回来呢?”三藏回答道:“最多三年,我就会径直返回大唐。”太宗听了,语重心长地说:“这一去山高路远,日子久了,你可别忘了家乡呀。
御弟,你喝了这杯酒,要记住‘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啊。”三藏这才领悟到太宗捻土入酒的深意,再次谢过圣恩,然后把酒一饮而尽,向太宗辞谢后,便出关踏上西行之路了。唐王也起驾回宫了。 只是谁也不知道这一去究竟会怎样,那就且听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