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晚时候,巡检司的几个小兵把山民们送来的蔬菜全搬到了小院,邬三娘看着这么多鲜嫩的各式蔬菜傻了眼。
这么多菜,一院子人也得吃上好几天呢!
最重要的是,这些菜都是趁新鲜吃最好吃,放上几天干瘪了,要吃的话味道不行,要扔掉又觉得可惜,不就浪费了这些好菜蔬嘛。
邬三娘急急忙忙地托人找到阿梅,向阿梅说明了情况。
阿梅就来同闵月清禀报了。
裴寒一听全送来了,当即对站在门口的阿墨吩咐道:“我们留一筐就够了,剩下的都叫人送到公厨去,让大家伙儿都尝个鲜。”
阿墨连忙应下去了。
巡检司的官兵们今日个个都欢天喜地,今年收了这么多的秋粮,他们以后可是天天都有大米饭吃了,想想就忍不住笑。
而且照这情况下去,他们以后收到的税只会越来越多,吃香的喝辣的还不是迟早的事儿?
晚上众官兵吃着以往很少见到的鲜嫩水灵的菜蔬,心里都想着可算是熬出头了。
他们没有想到,第二天,巡检司将会传出一个更加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
翌日一早,裴寒就让邬大壮召集了一干心腹下属,说是有要事公布。
众人一听,心里不由浮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
有的说:“大人不会又找到了什么能吃的粮食吧,莫非大人是农神转世?”
还有的说:“咱刚收了这么多秋粮,现在家家户户还在忙着料理地里的土豆,这次大人找咱们来应该不是为粮食的事儿。”
众人七嘴八舌的,谁也说服不了谁。
人到齐后,裴寒也不卖关子,直奔主题道:“我打算在县里开办一个学塾,对于学塾的地址和夫子的人选你们有什么好想法?”
众人一听,不由面面相觑,心里颇有些难以置信。可这消息又是裴寒亲自开口说的,肯定不会有假,由不得他们不信。
邬大壮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你是说在咱们三坪县开学塾?让小孩子读书的那种学塾?”
这个问题听得裴寒哭笑不得,他无奈地点了点头。
又有一人吞吞吐吐地发表疑问,“可是,大人......他们没有银钱供孩子读书啊,咱这学塾收多少束修呢?”
裴寒道:“这个你们无需担心,在山民们没有能力支付束修之前,孩子们可以免费进学。”
这话一出,在场众人面上都难掩喜色。
原因很简单,他们家里也有小孩子啊。若是这个学塾真的开起来,不就说明他们家里的孩子都能免费读书了吗?
他们知道裴寒这是要动真格的办学塾,态度一下子就积极起来。
“大人,要说在哪儿办学塾最合适,那肯定是咱巡检司附近啊,其他地方能有咱这安全?”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大人,咱这正好在三坪县比较中间的位置,在这儿办学塾,不管哪个村寨的人过来都还算便利。”
“是啊,大人。如果在哪个村寨里面办学塾,这个村寨的人肯定高兴,但其他村寨的心里可就多少要有意见了,还不如在咱这儿办,谁都没话说。”
这个想法与裴寒的设想基本一致,他见众人都没有异议,就拍板道:“那地址就这么定了,这两天你们就去找人来盖房子,尽快把学塾盖起来。对于夫子的人选,你们有什么好意见吗?”
这个学塾要想长久地办下去,最好是能在本地找夫子。这样即使裴寒将来调走了,学塾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这些官兵都是本地人,对这里山民的情况知根知底,肯定知道谁既有才学,人品又过关。
果然,裴寒这个问题一出,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片刻后就开始说着自己心里合适的人选。
裴寒发现不少人都提到了同一个名字——邬文。
巧的是,这个人裴寒也有印象,裴寒开口问道:“你们说的邬文,是不是附近梧桐村寨的?”
邬大壮没想到裴寒竟会记得邬文,忙答道:“是的,大人!邬文正是梧桐村寨人,不过他小时候被他爹托人带到茂城生活过许多年,长到了二十多岁才回来的。”
裴寒不由对此人生出了些好奇。
裴寒之所以记得邬文,是因为曾看到过邬文背着老母亲去看大夫。
当时正值夏季,天气十分炎热,邬文背着人走了一路,从脸上到脖子再到胸前,就像被水洗了一遍似的。
但他的神情却十分安定,与裴寒擦肩而过时,裴寒还听见他在与背上的老母亲聊着家常,声音不紧不慢,丝毫听不出疲累。
裴寒的第一感觉是,这人真是个孝子。
于是裴寒就向附近的山民询问了他的姓名和家中的状况,这才知道他名叫邬文,家中只有一个腿脚不好的老母亲。
全村寨的人都知道邬文对母亲格外孝顺,只要他母亲有一点儿身体不适,邬文就会立刻背着她走上大半个村寨去看大夫,所以他家隔三岔五的就会传出药味。
裴寒今日才知道邬文不但是一个大孝子,还是一个读书人,他马上问道:“邬文读过书?”
邬大壮等人都连声答道:“读过,他在茂城的时候还当过几年的账房先生呢!听村里和邬文一起回来的人说,邬文要辞工的时候,那酒楼的掌柜都舍不得他走,后来听说了邬文之所以要走,是因为要回家侍奉生病的老母亲,实在没办法才放人的。”
其他几人见裴寒听他们说这些丝毫没有不耐烦,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解释起邬文的家事来。
原来邬文出生后不久,正是梧桐村寨闹山匪最严重的时期。
邬家父母结婚五六年才得了这么一个孩子,疼得跟眼珠子似的。一想到邬文还这么小,就随时有可能被山匪抢走,甚至碰到心狠手辣的山匪,还有可能直接丧命,邬家父母终日惶惶不安。
当邬家父母得知县里有几家条件比较好的人要一起搬到茂城去,而且其中一家还正是他们梧桐村寨的熟人时,邬父立刻就想到了自己远嫁到茂城的亲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