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四二一看她这是要秋后算账,马上就告了饶,“是,你一直都是咱家最有成算的,我刚刚就是着急,一不留神就说错话了。”
小桐一路都在笑,既是看爹娘斗嘴觉得好玩,也是一想到自己能进学塾读书就想笑。
小桐有时会跟邬四二一起下地干活,他家的地跟邬文家的正好在一起,因此小桐时不时地就会看到邬文抱着一本书看。
小桐因为好奇,曾经凑到邬文身边看过,可他一点儿也看不懂。对于他来说,书上全是一些黑乎乎的图案,他看不出有什么好看的。
有一次,小桐忍不住问:“文叔,这个好看吗?”
邬文很和气地看着他说:“好看。”
“哪里好看呢?我怎么看不出来?”
“书里记着许多故事,也写着许多道理,都很有意思,你看不出来是因为你还不识字。”邬文耐心地解释。
小桐顿时蔫了,因为他确实不识字,“文叔,你好厉害啊,我认识的人里只有你识字,还会看书。”
邬文听了这话,脸上却没有一点高兴的神色,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
但小桐记住了邬文所说的话,他知道了书里原来写着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只是他不识字,所以才看不懂。
村长家的小孙子今年十岁,也要去学塾,因此村长就让大儿子赶牛车送侄儿一趟,顺便把其他人也给捎上。
邬四二夫妻带着小桐很快到了村长家,像他们一样要去学塾的还有好几家人,差不多都是前后脚到。
翠婶笑容满面地与村人一一打招呼,这时村长大儿子带着侄儿出来了,翠婶等人又忙着向他道谢。
人到齐后,众人就上了牛车出发了。
几个孩子都年纪相仿,是从小一块儿玩大的,上了车就坐到一起,兴高采烈地聊起天来。
大人们也不例外,一个年轻些的小媳妇说道:“翠婶儿,还是你家好,两个大儿子都成了亲,家里地里的活儿都有个人分担。你看我家,男人得下地去干活,就我一个人送孩子。”
翠婶笑道:“大伙儿快听听这话,你才多大?等你到了我这年纪,说不定孩子比我还多呢,还怕没人给你干活?”
车上众人闻言都笑了,小媳妇一下子就红了脸,低着头抿嘴儿笑。
一旁的大娘也跟着凑热闹,“你们年轻人以后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咯!现在太太平平的,咱田地里又种着粮食,不愁吃不愁喝,孩子到了年纪还能读书识字,你们的福气还在后头呢!”
这话一出,立刻就获得了所有人的赞同,大家叽叽喳喳地议论起地里马上就要成熟的土豆来。
一路欢声笑语的,众人只觉得一晃神就到了学塾大门外。
看着眼前崭新的大门,翠婶忍不住说:“咱这学塾可真气派!”
小桐等一干孩子激动地脸都涨红了,争先恐后地跳下了牛车。他们本想直接跑进去,但又有点害怕门口站着的官兵,因此都站在原地踟躇着。
大人们随后下了牛车,扛着行李向前走去,孩子们这才跟着上前。
翠婶暗暗吸了口气,堆着笑走近学塾门口的官兵,小心翼翼地问道:“官爷,我们是送孩子来的,现在可以进去吗?”
兵士用当地土话答道:“大娘不必客气,你们来得挺早,应该是附近人吧?现在可以进去,先到主屋找夫子登记,再去住处放行李。”
“是,我们就是附近的梧桐村寨的,谢谢官爷的指点。”
翠婶听到熟悉的乡音,顿时放松不少,她和身后众人都连声向兵士道谢,然后才走进大门。
进门后,入目所见的是一个宽敞的院子,正对着大门的就是主屋了。
对于找夫子,翠婶等人倒不怵,毕竟邬文就是他们村的,她跟邬文他娘关系一直也都不错。
果然,他们一进主屋,邬文就笑着同他们打招呼,“你们来了,我把孩子们的信息登记一下,一会儿你们就可以去右边排房帮着孩子们安顿下来了。”
翠婶等人都笑着应好。
在邬文低头写字的时候,一行人的眼睛都在宽敞明亮的主屋里打转。
看到屋里整整齐齐摆着的一排排崭新的书桌和木凳时,他们眼前仿佛已出现了孩子们坐在这里读书的美好情景。
邬文记录好在场孩子们的信息后,就到门口给他们指了方向,并说:“你们来得早,那一排屋子基本都是空着的。你们可以选一个喜欢的屋子安顿,他们几个也可以住在一起,以后来回都便利。”
众人自是心中欢喜,都觉得来得早果然没坏处,谢过邬文后就向右边的排房走去。
这一排房间的门都是开着的,翠婶挨个看过去,发现每个房间里面的陈设都是一模一样。
翠婶不由说道:“每间房都一样,要不咱就选一个离主屋最近的?”
其他人都没有异议。说实话,看到这么多干净整洁的新屋子,他们哪儿还有什么好挑剔的,只觉得随便哪一间都好得很。
有了决定后,他们就回到了刚刚看过的第一间房,麻利地开始铺床和放东西。
小桐等孩子在家都是会帮着干活的,这时也没有站在旁边干看着,都跑上前帮忙。
没过多久,他们带来的东西就收拾好了。大人们临走前不免又对自家孩子好一番叮嘱,诸如一定要听夫子的话,不要调皮,也不能乱跑,等休息的时候他们会过来接之类。
翠婶等人出了房间准备回去时,院子里已又来了许多人,都跟他们刚来时一样,或扛着或拎着好些东西。
虽说官府的通知是住得远不方便回家的可以在学塾内住,但离此处最近的村寨也有一定距离,孩子们自己跑来跑去家人难免不放心,因此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在学塾内住。
只见一部分人正往排房走来,另一部分人则是去了主屋,明显是还没有到夫子处登记。
空荡的院子来了这么多人,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翠婶等人与迎面走来的两家人并不相识,但大家脸上都是笑意,因此很自然地就打起了招呼,还礼貌性地把对方的孩子好一通夸。
翠婶等人原本还想跟邬文打个招呼再走,到了门外却看到邬文身边站着不少人,现在忙得很,就纷纷打消了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