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省委机制试点推进,仅仅过去七天,全省多个试点地市已经上线运行。
但李一凡很快意识到——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机制不是上了系统就能跑起来的。
它是一种新的权力表达方式,更是一次对传统运行逻辑的正面冲击。
而当一套新的运行系统威胁到既有利益体系的时候,反弹——就是必然的。
……
省纪委系统一份保密简报悄然送到李一凡办公桌上。
内容极短,却震撼:
“岳阳机制适配系统中,部分关键指标数据上传异常滞后,实际反馈周期比系统预期延长47.5%。”
“湘潭干部画像系统评分分布严重偏离全省平均值,出现大批‘高分同档’现象,疑似人为干预评分结构。”
“衡阳组织部迟迟未接入干部评分日志,技术接口迟迟不对接星城市中控平台。”
更让李一凡介意的,不是这些技术问题,而是落款:
——潇湘省委组织部机制督导专班。
落款人:刘明远,副部长。
他不是旁人,而是李一凡亲自从星城市调上来的“机制技术派”。
说明问题已经到了组织系统内部都不得不说的地步。
李一凡没有发火,只是看着那份简报,沉默了足足两分钟。
“他们开始还手了。”
……
与此同时,潇湘省委书记赵建国,也收到了一份来自地市层面干部的“情况反映”。
文件言辞婉转,但核心意思很明确:
“当前机制运行尚未形成干部适配与地方发展实际的闭环逻辑,过度依赖数据评分,容易形成‘技术官僚’主导的隐性排他机制。”
“在某些地方,干事者因为项目未能实现节点触达,被系统判为‘低适配’,反而影响了组织评价,这有违现实公平。”
“建议省委适度回调机制使用频率,保持组织系统的主导权威性。”
这是一份温和的“反对意见”,但背后站着的,是多位地市的组织部长与分管副市长。
赵建国将材料递给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许宏志,语气平淡:
“你怎么看?”
许宏志扫了一眼,放下。
“这不是反对机制,这是怕失控。”
“他们担心,机制一旦成为干部使用的主要依据,他们以前积累的资源、手上的掌控力、熟悉的提拔规则——全都失效。”
“他们不是不想干,是不想用你这套方式来干。”
赵建国不置可否:
“你觉得,李一凡看得懂这一步吗?”
许宏志笑了笑。
“他早就看懂了。”
“你看他最近的动作了吗?”
“他正在推进‘机制容错结构’。”
……
没错。
这就是李一凡早就准备好的另一张牌——
“容错激励机制”上线。
星城市主战场机制平台同步上线一套全新模块:
“任务失败免责申报入口”——允许试点地市在达不到预设节点或调度目标时,通过内部反馈系统申报“尝试失败免责”条件,免除干部因机制得分下滑被否定的可能。
“协同提分模式”——对于带动多个部门协作、破除系统阻碍的人物,由系统在评分中增加“协同正向加权”。
“破局激励”——每季度评选“机制突破型干部”,以省委名义通报表扬,并由组织系统“单独研判、重点考察”。
陈晓峰最先反应过来:
“书记,这套机制一上线——就是你给干事的人、怕干错的人、被压制的人,一张护身符。”
李一凡淡淡一笑:
“你不能指望所有人一夜之间从‘汇报式干部’,变成‘系统适配者’。”
“我要让他们知道:机制不是一把刀。”
“机制——是一道门。”
“谁愿意进,谁有空间;谁不进,那是他们的选择。”
……
省委办公厅最新简报发布:
“星城市机制主平台将开放接口至潇湘试点四市,接入‘容错激励模块’,由省委组织部与省发改委联合监控、设限、赋权。”
这一刻,李一凡将机制变成了一个“系统+组织”组合拳。
赵建国在省委大院看着最新简报,缓缓说道:
“他现在不是冲着谁来的。”
“他是——让所有人无处不在机制中。”
许宏志笑道:“没人喜欢规则改变,但——所有人都必须接受规则改变。”
……
晚上十点半。
李一凡走进了市委主战场指挥部独立办公室。
主屏幕上,红绿黄三色机制反馈图层不断跳动。
他指尖在控制台上轻轻一点,所有节点同步浮现“动态调整值”——
衡阳、湘潭、岳阳、邵阳、株洲……这些试点城市的数据,仍然不平衡。
但最关键的是:
——它们开始在动。
这就够了。
不是所有人都要相信机制。
但他们必须学会——在机制中生存。
他喃喃:
“不是他们还手了。”
“是——他们开始学会对抗语言。”
“但规则——终究是语言写下的。”
“只要语言还在我这边……游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