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好组里的事情,周守义便直接离开机械厂,去了李春生所在的供销社。至于为何要翘班跑到供销社,那自然是去买自行车了。
有人问,为什么不去百货大楼里买呢?当然是因为百货大楼太远了。买手表是没有办法,只有百货大楼里才卖。而且,那是他重生以来,第一次有机会去百货大楼买东西,当然也想好好逛一逛。
但现在,他自己骑着一辆自行车,去买另一辆自行车。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还是找近的地方好点。而且有李春生在供销社,可以很快开好证明,那里离街道派出所也不远,盖钢印也会比较方便。
来到了供销社,和几个比较熟悉的卖货大姐打了招呼后,便直奔李春生的办公室。
周守义敲了敲门,听到里面传来李春生的声音:“请进。”他推开门走了进去,李春生看到是周守义,脸上露出了笑容:“守义啊,今天怎么有空来找我了?”
周守义笑着说:“李叔,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来,是想在您这儿买辆自行车。”
“你们厂子里不是给你配着一辆自行车吗?你怎么突然想起自己买车了,有票吗?”李春生有点疑惑的问道。
周守义直接把自己升职成为食材管理组组长的事情,告诉了李春生。又说了升职后,厂里给他分配了一张自行车票的事儿。
“可以呀,守义,你可真是好样的。竟然这么快就升职了,这下老周也算是放心了。”看到周守义出息了,李春生也真心为他们一家人感到开心。李春生作为周守义父亲周军的生死战友,两家的交情,那可是不一般,周家重新有了顶梁柱,他自然是欣慰不已。
两人聊了一会儿周守义工作,李春生又说好让周守义有时间了,来自己家吃饭喝酒,以庆祝他升职的事情。这才又说回了买自行车的事儿。
李春生笑着说:“你小子来得正好。我们这儿刚开春时候,到了一批新自行车,这几天断断续续出了三辆,现在还剩下五辆,足够你挑了。”
说着,李春生地站起身来,朝着周守义做了个跟他走的手势后,便迈步向着供销社的库房走去。周守义见状,赶忙跟了上去。
走进库房,只见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好几辆自行车。由于数量较多,且体积较大,自然不可能全部陈列在供销社那略显狭小、售卖物品繁杂的门市里。所以前厅,通常只是摆放一辆作为样品展示,其余的则被妥善存放在这宽敞的库房之中。
周守义一见到这些崭新的自行车,双眼立刻就像是被点亮了一般,闪烁起兴奋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开始仔细地端详起来。先是用手轻轻抚摸着车架,感受其材质和坚固程度;接着蹲下身子,认真检查车轮的转动是否灵活自如。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生产出来的自行车,质量确实非常过硬。其做工扎实而厚重,完全是以实用耐用为首要考量标准。无论是车架还是各个零部件,都是真材实料打造而成,没有丝毫偷工减料之处。这样的自行车,别说是驮个 400 来斤重的东西了,就算再增加一些重量,也绝对能够轻松应对,而且还不会出现任何故障或损坏。
李春生在一旁介绍道:“守义,这辆凤凰牌自行车很不错,是很多人的首选。它的车架很坚固,骑起来也很轻便。还有这辆永久牌的,也很受欢迎。这两种都是老牌子,前几天还有一辆飞鸽,不过已经卖了。这几个牌子,比其他品牌,价格要高一些。”
“李叔,这凤凰和永久,各要多少钱呀?”没有飞鸽就没有飞鸽吧,凤凰和永久这两个牌子也都不错。
“男士凤凰车180,永久160。”
周守义又看了看,外观设计的什么就不说了,这些车都大同小异,就是那种老式的二八大杠。不过,这两个牌子比起来,他还是更喜欢凤凰一些。
于是他对李春生说:“李叔,我就买这辆凤凰牌的自行车。”
李春生笑着说:“好眼光啊,守义。那我们先去办手续吧。”
李春生直接带着周守义去找财务,把钱和票交了,开好收据,回到办公室,又为周守义开具购买自行车的证明。
在这个过程中,周守义问道:“李叔,最近供销社的生意怎么样?”
李春生叹了口气说:“马马虎虎吧。现在物资供应很比较紧张,很多商品都供不应求,只能是限量。我们现在,也只能努力调配货物,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周守义点了点头说:“是啊,李叔,现在粮食定量都下降了,其他物品的供应也不容乐观。但整个大趋势都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好。”
不一会儿,证明就开好了。李春生本准备,带着周守义去库房提了车。
可他得先把旧自行车先留在供销社,让卖货的大姐们帮忙照看一下。然后自己才去骑上新自行车,到派出所打钢印。
来到派出所,工作人员仔细地检查了证明和确定了周守义的身份信息,然后在证明上盖了章,然后又在自行车车把和前叉支柱的中心位置,打了钢印。自行车“上户”的问题,算是顺利完成了。
这年代的自行车钢印,相当于人的身份证明,可谓是相当重要。如果没有钢印或查到的钢印和信息证明不否,有可能会被当做“贼赃”没收。
骑着他的新自行车回了供销社,和李春生打了个招呼,说好晚上去他家之后,便准备骑车回家。
在前厅,几位卖货的大姐正忙碌地招呼着顾客。突然,她们的目光被一个身影吸引住了——那是周守义!只见他推着一辆崭新的凤凰自行车,停在了门口,旁边还停着一辆稍显破旧的自行车。
卖货的大姐和买东西的众人,不禁瞪大了眼睛,心中暗自惊叹:“好家伙,这人竟然舍得花 180 块钱买新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