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曹节等宦官集团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得知苏熙武暗中帮助党人逃离洛阳。
曹节气得拍案而起,他尖着嗓子叫嚷道:
“好你个苏熙武,竟敢公然与我们作对,这是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第二天,曹节便派了几个心腹宦官来到定国公府。
为首的宦官趾高气扬地走进书房,见到苏熙武后,阴阳怪气地说道:
“苏大人,近日朝廷正全力搜捕党人,您却做出这等包庇之事,可是犯了大罪啊。”
苏熙武神色平静,不慌不忙地站起身:
“我不过是看那些人无辜受牵连,心生怜悯罢了。况且,我也并未做什么违法之事,不过是帮他们寻了一条求生之路。”
那宦官冷笑一声:
“苏大人,您莫要嘴硬。如今证据确凿,您若不想惹上更大的麻烦,就乖乖收敛些。以后莫要再管这党人的闲事,否则,就算您是定国公,也保不住您。”
苏熙武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屑,说道:
“我苏家自大汉开国以来,一直忠心为国。我只做我认为对的事,若你们觉得我有错,大可以拿出真凭实据,去皇上面前参我一本。”
宦官被苏熙武的话噎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他们深知云梧苏氏势力庞大,在朝中根基深厚,不敢轻易与苏熙武正面冲突。
沉默片刻后,冷哼一声道:
“苏大人,您好自为之吧。今日这番话,还望您能记在心里。”
说完,便带着其他宦官灰溜溜地离开了。
苏熙武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警惕,他知道,曹节等人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与此同时,出身汝南袁家的袁绍做出了和苏熙武一样的举动。
袁绍出身声名显赫的汝南袁氏,家族四代五人位居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在党锢之祸的阴霾笼罩下,他未在家族庇护下明哲保身,而是决心反抗宦官专权。
袁绍表面隐居,鲜与宾客往来,极为低调。暗中却积极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欲构建对抗宦官集团的力量。
其中,党人何颙至关重要。他才华出众,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交往密切。
陈、李二人为士大夫阶层代表,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在士林威望极高。
何颙常与他们探讨治国、抨击宦官。袁绍仰慕何颙才华品格,二人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
在这些时日党锢之祸最为严重的时候,何颙数次冒险私入洛阳。每次前来,都会找到袁绍,与他商议解救党人的办法。
袁绍一处秘密居所内。
何颙满脸焦急:“本初,如今党人处境愈发艰难,宦官搜捕甚紧,许多兄弟性命堪忧。”
袁绍握紧拳头,眼神坚定:“伯求兄莫急,我定会想办法相助。你我定要拯救这些忠义之士。”
此后,袁绍凭借家族财富和人脉,全力解救党人。他与何颙多次密谋,利用官场和江湖关系,为党人乔装、安排藏身之处、资助逃离。
他们的行动引起了宦官集团警觉。
中常侍赵忠得知后,冷笑着对身边人说:“袁本初,拒绝征召,收养亡命之徒,不知他意欲何为。”
这话很快传到袁绍耳中。
有门客担忧劝道:“公子,赵忠已警告,您还是收敛些吧,以免招来大祸。”
袁绍神色凛然:“宦官乱政,祸国殃民,我怎可坐视不管。即便前方荆棘满途,我也绝不退缩。”
袁绍的一番话让门客无奈退下,但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叔父袁隗的耳中。
袁隗身为司徒,位列三公,不仅是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更是如今袁家在官场的中流砥柱,家族的兴衰荣辱在他心中重若千钧。
听闻袁绍的所作所为后,袁隗立刻命人将袁绍唤至书房。
袁绍刚踏入书房,袁隗便怒目圆睁,猛地一拍桌子,厉声斥责道:
“你这是准备破灭我们袁家!”
袁绍心中一凛,但很快便镇定下来,拱手行礼,目光坚定地看着袁隗。
袁隗气得站起身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痛心疾首地说道:
“咱们袁家历经四代,才有如今这般显赫的地位。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靠的是什么?是与各方势力维持平衡,尤其是和朝廷里掌权的宦官集团保持良好关系。
你倒好,公然与宦官为敌,收养那些被朝廷追捕的党人,这不是把袁家往火坑里推吗?”
袁绍眉头紧锁,深吸一口气,说道:“
叔父,侄儿并非不知家族的荣耀来之不易。但如今宦官乱政,祸国殃民,朝堂之上乌烟瘴气,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那些党人皆是忠义之士,为了国家和百姓直言进谏,却惨遭迫害,侄儿实在不忍袖手旁观。”
袁隗怒不可遏,手指着袁绍的鼻子,说道:
“你懂什么!这是朝廷的事,是皇上和宦官们的事,轮不到你一个小辈来操心。你以为你这样做是英雄壮举?你这是在拿整个袁家的命运开玩笑!一旦惹恼了宦官集团,我们袁家几代人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
袁绍挺直了腰板,毫不畏惧地回应道:
“叔父,若为了家族的荣华富贵而与宦官同流合污,纵然能保一时之安稳,但袁家必将遭人唾弃。侄儿以为,只有匡扶正义,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才是真正为家族增光添彩。”
袁隗气得浑身发抖,长叹一声,无力地坐回椅子上,说道:
“你这孩子,真是执迷不悟。罢了罢了,我今日说再多也无用。但你要记住,你的行为不仅关乎你自己,更关乎整个袁家。倘若你一意孤行,日后闯出大祸,可别连累了家族其他人。”
袁绍再次拱手行礼,说道:
“侄儿明白叔父的苦心,但侄儿心意已决。若真有那么一天,侄儿愿一人承担所有后果,绝不让家族受牵连。”
说罢,袁绍转身大步走出了书房,留下袁隗在原地摇头叹息。
此后,袁绍的行使他在士大夫阶层中赢得了更多人的敬重和支持,也为他日后在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崛起,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士大夫皆称袁绍有苏氏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