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缝纫机店里暂时没货,因为现在交通不便,你要是想要,我去给你定一台,要是邻居中谁还想要都告诉我一起办就好。”明慧说。这个明慧没进货是因为三四百块大洋对普通百姓不是个小数目,金玲的妹妹是用来做生产工具的作用不一样。不过各家的侧重点不一样,高家老爷子是很跟得上时代的人,并不古板。
到了晚饭前曾静回去了,这个年代的邻居是不在别人家留饭的,因为这是个粮食匮乏的年代,普通百姓有着自己的往来规范,交情厚得会拿两条黄瓜或者萝卜和邻居互相转送,但不是特殊情况是不在别人家吃饭的。很多人家的粮食都是算计好的份量,绝对没多的。
今年的粮价前一段时间回落了,但没落多少,这才十一月初,真正的冬天还没有到来。韩青帮着秦氏买了一批冬储大白菜还有青萝卜、白萝卜,土豆、红薯给拉回来,这个是每年冬天都得有的储备。
秦氏把青萝卜洗干净切成片用盐腌得后在竹匾里晾晒,等五成干了以后再撒五香粉继续晾干。
福来去煤点里定了两小车煤,还有一千斤劈柴。到了十一月中旬屋子里就该生火取暖了。
今年的棉花并没有丰收,但价格还没有大涨,大概是明慧提供了一些现代的羽绒棉之类的棉袄给军队,算是缓解了一部分供需矛盾。但民国用棉花的地方还多,因为纺线织布也是要用棉花的,所以今年布料的原材料是要上涨的。
明慧拨了一笔钱给徐妈给‘听松居’买煤和冬储物资,她“二哥”可想不起来照顾这些事。明慧现在每个月让碧云轩柜上支给他两百块生活费就不管了。这位“二哥”像后世的青年一样要是自己找工作做个小职员拿几十块钱估计都养不活自己。
段老头又约明慧钓鱼,当然不止是钓鱼,他几乎每次都要采购些物资去倒卖,他手下的副官,警卫都能当司机伙计用,现在是明慧的重要生意伙伴。这次会面段芝泉说了一堆话分析了局势,但说实话明慧没太懂,这家伙云里雾里的但明慧是个文科生历史还记得一些,从后世看历史总是明白得多。
“你是说,这仗还有得打?”明慧恍惚记得北伐就有两次,但都是那一年那一天明慧当时对历史没认真研究过,具体日子更记不得了。“这样的话对我们是好还是不好呢?”明慧问。
段老头对她的反应很满意,他对局势的分析就不会对他的姨太太说,他虽然早下了野,但还有两房姨太太在身边。他身边还有个孙子一起住,但他们听到了要打仗总是惊恐万分,像炸了群的草食动物。明慧也愿意听他的分析,对于战事周围的人聂柏峰一时见不着人,韩青虽然打过仗但他是底层的小军官对局势的消息不灵通就很难判断大局。市政府的两位科长都是文人出身,恐怕对军事的判断还不如明慧呢。
“对老百姓来说不算好,但对我们来说就还有更多的机会!”段老头很高兴明慧这个“我们”的表达。明慧看着他不说话,但心里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打仗也可以发财的,这个叫‘战争财’,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就不能不打吗?”明慧皱着眉头说。发财自己搞建设也能发财,一打仗粮价高涨,老百姓免不了吃苦头。
“打不打,我们说了不算!”段老头一想到这个就闷闷不乐。
“我是普通老百姓,只想着天下太平。”明慧说。
“你?普通?”段老头几乎要笑出来,自己刚和她谈妥一笔十万件军大衣的买卖,除了倒卖军火、粮食就他们过手的大宗物资有不少了。做军用物资买卖得都是有关系、有资本、有魄力、有经验的老牌商人。他自己要不是在政、军两界都有些老关系,这些生意都插不上手,能玩转这个盘子的那一个普通了?
钱壮英雄胆,也壮老头胆,本来他七十多了也心灰意冷,这天下再没有他说话的地方了,但有了钱,就还能有其他可能。他心头的火还没有灭。
“您的意思还想再出山?”明慧心想:“您多大岁数了啊?”
“这天下有能者得之,我看你也行!”段芝泉说。他还是存了搅乱天下的心。
明慧有点诧异,她倒不是觉得自己是个女人就不能参与大事,而是觉得:“战争不是游戏,还是谨慎参加的好。”
“我看还是谨慎点好!段老先生!”明慧说。“您可不像那些督军们现在是有地盘有人的。有兵有钱的不止一、两个,可他们是不是得人心,有威望都很难说!”
“你不看好?”段芝泉吞了一口唾沫,有点艰难的问。
“我不看好,如果你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那我支持你!”
“这天下太平只怕很难……”段芝泉叹息一声。
“眼下这场仗谁会赢?”明慧问。
“这个可不好说……”段芝泉垂下眼皮,“让奉系占了上风不见得是好事!”这可没办法,不论奉系还是皖系都不是谁能左右的。
“令孙才能如何?”明慧问。
“他沉溺于小家小爱,不是干得了大事的人……”段芝泉沉默了。他和他儿子不合,只有一个孙子在身边。他孙子已经娶妻,和妻子很恩爱,但资质很是普通,所以他才会劝说明慧,让他下台的这些人都不能让他们好过。自己要是再年轻十年早就重整旗鼓了,有钱就有兵就有争天下的本钱。但看起来他今天的游说很不成功。
段芝泉的话让明慧有点吃惊,她是太平年代的人很不习惯以战争的手段攫取巨额财富。而且她记得历史上这位段先生也只是在历史书上昙花一现式的人物。历史上的那些个名人也不见得是个废物,自己对军事恐怕连一鳞半爪的了解都算不上,眼前的局势还是且看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