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本可以吃一年、吃两年,但没法永久吃下去。不过民国的法律也是纸面上的,这园子的佃户要想不干了,都把地撂荒也不能。这里的袁管家会对你谆谆教诲:“外边哪里好呢?在外边没有地,没有吃饭的地方的,只能做花子,饿死喽,现在外边都乱得很,要饭都没地方!”在园子里的农户变成了佃户但也没什么人跑了出去,因为这些人世代在这里种地,对城里也不熟悉,有些人一辈子也没离开自家周围几十里地。对出去谋生有一种自然的畏惧。
民国的律法对这里的影响不大,这里的佃户依然穷困,而且承担很重的地租。而且还要缴税了。以前这种王府的地方,他们不是自由民缴税和他们无关,而王爷们享受的是王庄免税的特权,大清是自己家,哪里用得着缴税。如今可不是大清的天下了,免税的待遇自然就没了,但王府是不会自己出的,就减免了一成半的上缴,这一成算是税钱。
农庄的资产对王府来说真不算是优质资产。别说土地的产出不高,吃饭的人丁却不少。产出的钱粮完全是杯水车薪。大小管事、庄头的月例钱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各个王府维持不下去都选择把这些农庄都出手换成银元,各家的园子谁还没有个三座五座的。以前大清的皇帝是自己本家,只要不出大漏子,哪里不能搂到银子,养几个园子不在话下。
这个园子里的总管、庄头们却一点也不想换主子,尤其是这三年。这三年大清的逊帝退出了皇城。以前每年的上缴王府的钱粮总管们报逐年欠收,实在是困难,基本没有上缴什么东西,要细细算账说不定王府还欠着他们月例钱呢!如果是以前他们自然是不敢的,就算要扒农户们的皮,大头也要上缴的,现在王府哪有这种功夫清算他们,都忙着上津门去“皇上”那谋复国呢。
然而月前这些管事、庄头们却得到了一个消息,这对他们而言不缔是一个晴天霹雳。这个前‘王庄’易主了。如果这个园子是送给哪一路督军,他们都只能认了。这各系人马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某王爷直接送庄子的不是新鲜事。当然诸位王爷也可以不送,哪一路督军看上了当做驻军之地是给地主面子,你还得供应军需粮食呢!诸人也只能识时务当俊杰了。
园子里的管事们也算老于江湖了,这园子卖了,而且前几天见到的人很像是生意人家的大掌柜,一见面就要收账册资料。这个可怎么了得,各路督军们未必能看出账册上的猫腻,他们更直接了当得要钱粮,但手下并没有能管理农庄的人才,或者说人也不需要。反正开口没有要不到物资的。而这个园子落在生意人手里就不妙了。在生意人手上的老账房面前,以前做得花账只怕是过不了关的。一旦查出问题,他们手下也有能管理园子的掌柜和大伙计,恐怕他们这些王府的“老人”都得靠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