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旭闻言也是满心欢喜,暗暗庆幸今日前来。
他一面走,一面留意四周园林的布置,心中对名不虚传的大观园越发赞叹。
他朝黛玉低声道:“果然如外界所传,置身这里似像进了画中一般。”
黛玉微微一笑,轻步随他前行,却也不多评价。
不多会儿,黛玉便觉得累了,去前面找贾母,她要在贾府小住一阵子,这大观园她随时可来参观,倒也不急于一时。
而苏旭则由贾政亲自带路,继续游览潇湘馆,从正堂绕过一条曲折回廊,廊顶的画梁雕栋色彩鲜艳,那工艺之精,让人叹服不已。
这潇湘馆与其说是一个小院,倒不如说是一处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所在,隐约透出人与天地和谐一体的造化。
然而,当走进潇湘馆,仔细观察后,苏旭的设计职业病发作了,眼神渐渐多了一份考究的意味。
他仔细环顾四周,感到似乎有些许细节和设计图纸上所见存在些差异。
他心下疑惑,忍不住低声暗想:
这其中的变动是为何?
不过,转念一想,便释然了。
他想到贾琏未知会山子野,就要偷学自己建设风水球的事情,看来这设计图多半又是被贾家做了些临场的修改,
毕竟这府里的老爷们素来有随意更改设计的习惯,不按照图纸施工也不算稀奇。
苏旭继续和贾政漫步在这大观园中,心中最向往的便是那凸碧堂与凹晶馆的独特韵味。
春日的暖风轻拂过园中,带来了远处花丛的淡淡清香,也撩动了他对这两处景致的无限遐想。
大观园内,景点众多,而以“凸凹”命名的两处,勾起了他别样的兴致。
那凸碧堂,依山而建,高耸于峰巅,宛如一位傲然挺立的隐士,俯瞰着园中喧嚣。
而凹晶馆则藏于山脚,低调而静谧,仿佛一位温柔的女子,倚水而居,静静地映照着月光。
他站在山脚下,抬眼望去,只见凸碧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屋檐下的阴影勾勒出几分庄严。
凹晶馆则掩映在绿树与溪流之间,水波荡漾间,似乎能听见细碎的涟漪声。
退步的概念,他曾和恩师山子野细细讨论过,那是建筑群落中的点睛之笔,现代建筑也多有延用,只是没有古代人这么根据山水用此设计的妙处,这设计虽不张扬,却自有其妙处。
凸碧堂与凹晶馆,一高一低,一刚一柔,恰似阴阳相辅,彼此呼应。
这两处设计当初看得苏旭对自己的恩师山子野佩服的五体投地,很难想象山子野是如何在这片山水间挥洒才情,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
这园子的设计,处处透着学问。
那高处的凸碧堂,取名“凸碧”,不仅因其地势,更因其气势如虹,仿若碧玉雕琢而成。
而低处的凹晶馆,名曰“凹晶”,则恰似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嵌在山坳之中,与水光交相辉映。
他想,这“凸”与“凹”二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意。
古往今来,用这两字命名的建筑甚少,可见当初恩师的匠心独运。
苏旭漫步至半山腰,远眺凸碧堂,只见山石嶙峋,衬得那建筑更显挺拔。
他又低头看向山脚,凹晶馆旁的水面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宛如一面明镜。
他心想,这两处景致,一上一下,一明一暗,恰如人世间的起伏跌宕。
那凸碧堂的高处,适合登高望远,赏那山高月小的清冷之美。而凹晶馆的低洼处,则宜静坐听水,观那皓月映波的柔情之景。
他不禁感叹,这园子的设计,竟是为了赏月而生。
苏旭站在园中,耳边听到贾政的笑语:
“贤侄,这山上赏月虽妙,到底不及近水之景来得灵动。
你且随我来看。”
苏旭点点头,心下却已然沉浸在这两处的意境之中。
凸碧堂的屋前,一株老松斜倚着山石,枝干遒劲,透着岁月的痕迹。
而凹晶馆的院中,几株芭蕉依水而立,叶片宽大,在风中轻轻摇摆。他想,这两处的命名,真是新奇别致,不落俗套。
苏旭又忆起陆放翁那句“古砚微凹聚墨多”,不免觉得有趣,这“凹”字虽被批俗,却在此处焕发出别样光彩。
凸碧堂的山顶,风声呼啸,似在诉说天地之浩渺。
而凹晶馆的水畔,虫鸣阵阵,平添了几分静谧之趣。
苏旭站在山顶,深深为这两处设计所折服,对恩师山子野的敬佩之情愈发浓烈。
随后贾政邀他一同下山,步入凹晶馆中细看。
谁知刚入馆内,苏旭便敏锐地发现,原本设计中那处引水入室的曲径已然被填平,廊下回环的木栏也改作了石栏,与整体格调大相径庭。
看着这些不合时宜的改动,他心中暗自摇头,只觉可惜了这处精妙的设计。
游览完大观园,苏旭在前厅和贾政用了午饭,便自己回了苏府,只因他休沐很短,留了黛玉在此小住。
苏旭回苏府后,便去了山子野住处登门拜访,想和他说说这贾府不合时宜的设计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