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子的反应很快,开始从周边地区调集兵力,想要堵住温三大军的去路。
只是仓促之下,它们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到位。看起来很凶,很有实力的样子,实际上不管是这些部队的战斗力,还是它们的后勤补给能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温三甚至都不需要专门派侦察兵去摸小鬼子的情况,光是游击队和铁路支队传回来的消息,已经把小鬼子的虚实看得非常清楚了。
“立即通电全国,我温三的大军将会向豫省发起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不想做亡国奴的国人,要勇敢拿自己手中的武器,跟小鬼子拼命!”
“急行锋由我们来做,希望国人都要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将小鬼子赶出我们的土地……”
温三在多个媒体上发表战斗檄文,一方面是为了在广大民众面前刷一波好感度。引得更多有血性,有志于抗战的人才来到自己的地盘上,为打击小鬼子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口才是最大的战略资源,这一点温三心里跟明镜似的。为了获得更多的人口资源,他就这么干了。
另一方面,温三这是利用舆论的压力,倒逼某些势力下场。
特别是国府,以及一些持观望态度的地方势力,在舆论的驱遣之下,可能会积极的参与进来。就算他们只是做一做样子,投放少量兵力进行试探,也会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每一股势力的投入,都会对小鬼子的兵力形成一定的压力,牵制小鬼子的兵力部署,以及战术的调整。
集沙成塔,集腋成裘温三肯定是懂的。
他公开自己的计划,这是向所有势力,以及各大列强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也是展示自己强大的实力,坚定手下各部的信心。
简单说,老子明牌了!
一篇檄文,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蝴蝶效应。同时也会让小鬼子变得非常的紧张,因此作出错误的判断。
温三的战斗檄文就像一块大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之中,顿时掀起巨大的波澜。
就拿国内来说,反对侵略的浪潮再次被掀了起来,而且是一浪高过一浪。
不管是学生,还是农民,亦或是务界仁人志士,都纷纷站出来,拥护温三的所作所为。
这可是救国救民的民族大义,是不畏生死的英雄!
就在当天,北方政权立即响应,也喊出响亮的战斗口号,并且让早就集结起来部队开始往前推进,向鬼子占领区全面压迫。
他们的行为立马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这口碑一下子就上来了。
西北的阎长官一看效果这么好,光喊口号就能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这种好事,怎么能不站出来的呢?
于是乎,阎长官也开始喊口号,并且开始主动调兵遣将。至少假动作做得非常的到位,让老百姓看到了他的决心。
几方势力一带头,各大地方势力的大佬都跟着站了出来,大喊:驱逐日寇,还我河山!
共御外辱,消灭小鬼子……
这个连锁反应一起来,坐镇陪都的【指挥官】终于沉不住气了。从37年以来,国府跟小鬼子打的大仗不少,可一系列的失误以及溃败,让他们在人国心中的形象快速崩塌,公信力已经越来越差了。
地方势力都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他们能无动于衷吗?
如果他们一声不吭,肯定会被老百姓骂得狗血淋头。
国府立马召集高层开会,研究对策。
结果一天会议下来,终于拿出自己的方案。
豫省那边的军事行动暂时无法参与,但他们可以在别的地方开辟战场嘛。何况国军与小鬼子对抗的地区非常多,想要开战,在哪里不行?
于是乎,国府立马宣布,也将对鬼子占领区发起军事行动,展开反击!
温三见到这种情况,心里顿时就乐开了花。
之前跟他们谈判,一个个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停的计算得失。生怕自己的吃了亏,没有占到便宜。
正所谓请将不如激将,他这一手明牌打出来,顿时引起各方强烈的反应。
大家都明白,温是排头兵,有他的部队顶在前面,自己的部队在旁边敲敲边鼓,打打秋风。
如果小鬼子顶不住,或者兵力不足的话,他们也不介意冲上去狼咬一口。
温三这一招引起的反应顿时就让小鬼子产生出巨大的压力。之前才研究出来的作战计划立马就被推翻了,必须要做更详实,更宏大的计划。
特别各方势力的进逼,多处战场将会受到攻击,原本的调兵计划肯定是行不通的。
必须要做全盘计划,顶住这一波攻势,守不好的话,很可能会全面崩溃!
相对于鬼子手忙脚乱,温三大军却是兵分几路,冲进了豫省的地盘。
与温三各部准备充分不同,小鬼子仓促应战,根本挡不住大军的进攻。
只一天下来,小鬼子已经丢失多处地盘,损失的兵力接近一个旅团。
那些看起来很牢固的防线在温三大军的冲击之下,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几轮炮击下来就烂成了筛子,根本支撑不了多长的时间。
为了鼓舞各势力的信心,温三主动自己这边的战况发布出来。各部大军一天之内推进了几十公里,干掉了大把的鬼子部队。
这些新闻一出来,更是让华夏大地变成了着火的油锅,快速爆燃起来。
至少各大势力的跟小鬼子作战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让他们都知道,原来小鬼子并没想象中那么强。
反侵略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各大城市之间聚集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向当地势力施加压力,强烈请求他们率部向鬼子发起进攻。
这下子,好些地方长官都坐不住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军下场,开始向鬼子驻守发起反攻,北方部队也投入了数万大军,向鬼子占领区压迫而去。
一时间,小鬼子感觉四处风雨飘摇。它们的应对计划还没有做好,已经有种大厦将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