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说的第二点,也是非常错误的。
当前我国每年粮食进口量达1.58亿吨左右,若要减少1亿吨进口量,从转基因农作物种植角度来看,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审慎考量。以玉米为例,2022年中国玉米单产为429.1公斤\/亩,2024年进口玉米1376万吨 。假设国产转基因玉米平均单产提升至550公斤\/亩,若减少的1亿吨进口全部由玉米填补,经计算,所需种植玉米的面积约为÷550≈18.18(亿亩)。
但现实中,玉米种植受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种植技术等多因素制约。我国耕地红线为18亿亩,仅从这一数据看,若全部用于种植转基因玉米以填补1亿吨的进口缺口,几乎占据全部耕地都不够,这显然不现实。
并且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大,北方适宜玉米生长的黑土地面积有限,南方部分地区气候、土壤条件并非完全契合玉米生长需求,难以保障稳定高产。
再来看大豆,2022年我国大豆单产为132公斤\/亩,2024年大豆进口量达1.05亿吨 。若国产转基因大豆平均单产提升至200公斤\/亩,要减少1亿吨进口大豆,理论上需种植大豆面积为÷200 = 50(亿亩),这远远超出我国耕地总面积。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大豆种植集中在东北等地区,土地资源有限,且大豆生长对光照、积温等气候条件要求严格,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难以实现,还可能因不适宜种植环境导致减产。
我国粮食进口结构丰富多样,除玉米、大豆外,2024年小麦进口量1101万吨 ,大麦进口1424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高粱进口866万吨同比增加66%。不同作物的转基因技术应用程度和单产提升幅度各不相同。目前小麦转基因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商业化种植受限;大麦、高粱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与推广也面临技术、政策等诸多障碍。种植区域、耕地资源、市场需求、政策等多种因素对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确定有着综合影响。
我国耕地分布不均,优质耕地集中在少数区域,要大规模种植转基因农作物,面临土地流转、生态保护等难题。市场需求方面,消费者对转基因粮食的接受程度不一,部分消费者存在顾虑,影响转基因粮食市场推广。政策上,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审批严格,从研发、试验到商业化种植,需历经多重监管环节,确保生物安全和生态平衡。
我们应客观、全面看待粮食进口现象和国际粮食市场格局,而不是片面夸大负面影响。要大幅减少进口,不能单纯依靠扩大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需从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优化种植结构、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拓展国际合作等多维度协同推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