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没亮,北苑兵营的特务团特务营就已经吃过早饭出发了,他们分成好几路,去了京城最热闹繁华的几个地方。
天桥,“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末民初的着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中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民国初年,北京天桥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
天桥的繁华,也就吸引了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儿”,所谓“撂地儿”,就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作为演员演出的场地,许多艺人就在这里演出谋生。
乔林亲自带着其中一路来到了天桥。
官兵们开始忙碌,乔林以前只听说过天桥的繁华,所以背着手溜达着看热闹,前面一个江湖练家子在表演飞斧绝技,引得不少人观赏,叫好声不绝于耳,他也好奇的凑了过去。
表演结束,这名身怀绝技的青年举着铜锣讨赏,一般看客都是投三两个铜子儿,乔林投了一块大洋、引得壮汉抱拳相谢,乔林正准备离开,却见一个干瘦的“看客”,不仅没赏钱、还伸手拿走了那枚大洋,壮汉却是一副敢怒不敢言的表情。
“中场休息”。
乔林跟壮汉攀谈起来,得知那个干瘦的“看客”是帮会派来收“保护费”的,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壮汉要讨营生、就不能得罪这些地痞流氓。
细问之下,乔林得知壮汉名叫邢锋,关二爷故里、山西解州人士,自幼拜师学艺,这是第一次行走江湖、虽然是卖艺糊口,主要目的还是遍访国内名家、相互切磋技艺。
乔林不由得心中一动,他让邢锋今天先别卖艺了、再给他一块大洋,只是想听听邢锋给他讲讲江湖故事,邢锋自然答应了,跟他一起到一个募兵处的后面,席地而坐的聊了起来。
这些士兵早早来到天桥,摆设了两张书案、挂起来两张《募兵告示》,很快就有人聚拢过来。
一份是招聘会各种外语之人才的告示,说是为了更好的与外国军队交流,一旦被录用、待遇甚是优渥,这种招兵处没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国人文盲率极高,懂外文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懂外语而愿意当兵的自然是少之又少。
奇葩的是旁边那个募兵处,有好事儿的人,正在给不识字的人读《定威军招募艺人告示》:
“定威军贤才招募令:
凡戏曲、说书等各类艺人,自愿从军者,一经录用、皆授予准尉军衔(类比军队之副排长),试用期三个月、月饷4元,期满晋升少尉、月饷6元,望有才艺之贤才踊跃报名。”
“真的假的?”一个说书艺人、巧嘴刘问道,说书的不识字、您可能不信,这可是当时的实情,艺人都是师傅口传心授,靠死记硬背传承技艺的,像关汉卿那样能演戏、会创作的极少。
“当然是真的了!你看看这白纸黑字、定威军关防,还有那儿坐着的军爷,这能假的了么?”读告示的人趾高气昂的说道。
巧嘴刘听完,马上跑到募兵处、一个没人的书案前询问到:
“长官!我会说五段书、能不能报名?”
“这边是招募会洋文的人,艺人招募在那边!”负责招募外语专才的连长不耐烦的说道,与那边里三层外三层、抢着报名的情况不同,这边没来过一个人,好不容易来一个、还是个文盲艺人。
“不好意思!谢谢了您?!”巧嘴刘连鞠了好几个躬,然后转身跑了。
巧嘴刘好容易才挤到报名的书案前,大声讨好的说道:
“长官!我会说六段书、能不能报名?”
“姓名?性别?年龄?从事什么行当?”负责登记的人、机械的问道。
“他们都叫我巧嘴刘,性别?长官别跟我开玩笑了……对对对、对不起!性别男!虚岁23!说书的!”
“都会那几段?”
“分别是万历三大征之平定萧墙之祸的《宁夏之役》,平定杨兴龙造反的《播州之役》,明军远征朝鲜的《抗倭之战》,另外就是很多人都会的《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巧嘴刘兴奋的说道,会说万历三大征的艺人极少,他可是尽得师傅真传的。
“把书名说清楚就行了,说那么多做什么?明天天后来看结果,下一位!”
“长官!请您帮我多多美……唉!你们推我做什么?”巧嘴刘被后面的人顶了出来,仍不忘继续大喊:“帮我多多美言两句!”
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报名?
每月4元,都不够支付梅兰芳、杨小楼、程砚秋这种名角的每月包车费,可对绝大多数艺人来说、足够他们养家糊口了,最最重要的是,不仅他本人不再是下九流、任人欺凌的戏子了,家人、后代也可以摆脱“伶人之后”的标签,是社会地位的巨大跃升。
更现实的是,普通艺人在没有获得较高名声的时候,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而这、很可能是他们终其一生的常态,因为每年还有大量新人涌进这个行当、抢夺并不算很大的市场,像巧嘴刘这样二十来岁还没出名,没有哪家园子请他常驻,还在天桥露天卖艺的、想出名就更难了,谁让他的师傅就“不着名”呢。
巧嘴刘的师傅没什么名声,跟他讲的书也有关,六本书居然没有一点儿颜色,比如讲《水浒传》的艺人,可都把《武松杀嫂》和《宋江杀惜》等回目当做重头戏、最少也得连说它个七八天,因为说书的为了吸引人、也要显得与别人不同,都在原着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活色生香的情节。
巧嘴刘学的那六本书,那真的“点黄不沾”,自然也就“曲高和寡”了。
《京都报》记者白墨樵偶然看到了定威军募兵处,他感到十分新奇,在两个募兵处都伫立了许久,招募懂外文、尤其是日语的官兵,还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对外交流,或是翻译各种进口武器和器材的说明书,招募那些艺人能做什么?
白墨樵观察了好一会儿,发现乔林似乎是这些定威军的头目,而且正与一个江湖打扮的壮汉聊天,于是,他向清闲的外语人才招募处的军官打听,这才知道乔林居然是奉命前来受阅的混成旅旅长!
白墨樵的好奇心更重了,中华民国还有这么随和的旅长?
白墨樵拿出名片,想请这位军官帮着给自己通报一下,他想拜见乔林。
“整那么麻烦干嘛?你要见、就自己麻溜滴过去!”这名从班长提拔起来的定威军连长、正在自己卷“莫合烟”,他大大咧咧的说到。
“我…自己过去?”白墨樵更吃惊了,这也太“不民国”了吧。
“咋?还想让我派人把你抬过去?”连长头也没抬的说道。
“哦…我……”白墨樵此时反而变的更加犹犹豫豫的了,他害怕是这个连长在捉弄他,他不太相信只带了一个卫兵的乔林是旅长,更怕连长说的不是实情,自己还没接近乔林、就被隐藏在暗处的卫兵冲过来扣下。
“哎!我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磨叽呢,跟个老娘们似的!”连长点着自己卷的烟,抽了一口后,看到白墨樵还站在跟前,忍不住嘲笑了他一句。
白墨樵知道,要是他现在转身就走,那会更加被人怀疑欲行不轨,只好硬着头皮朝乔林走去,大白天的、应该不会有什么不测吧。
白墨樵没想到,还真像那个连长说的,乔林真的没有一点儿架子,甚至还是双手接过去他的名片,热情的跟他聊了起来。
人,有的时候、还真是讲个缘分,乔林与邢锋、白墨樵就是这样,三人一谈就是一整天,晚上,邢锋、白墨樵还跟到了北苑军营,乔林请他们喝了顿酒,酒酣耳热之际,白墨樵提出想与乔林他们结拜金兰,乔林一口就答应了、邢锋更是不会反对。
就这样,乔林意外的得到了两名心腹弟兄,他们一文一武,按照乔林的设计,定威军的第一个情报站、顺利的开始筹备了。
第二天。
被初步选中的艺人都领到了一块大洋,被集中到北苑军营、给士兵们表演他们的拿手节目,这是确定他们是否会被录用的考场,每个人都拿出最拿手的节目进行表演,刘巧嘴(登记的士兵就是这么写的)讲的是万历三大征中的,明军在朝鲜抗倭战役中、很着名的“碧蹄馆之战”:
碧蹄馆遭遇战,明将李如松以4000人马、抵抗倭寇伏兵,一战斩杀6000多倭寇、击毙倭寇多名将领,迫使倭寇开始提出议和,取得抗倭援朝第一阶段完胜。
刘巧嘴被定威军招募、直接授予少尉军衔,并被任命为宣讲排排长,负责管理这次招募的二十余名各类艺人,这些人根据艺术门类编了四个班,班长是大家公推的。
宣讲排,这是任道远宣传、教育士兵计划中的一部分。
这个年代的士兵、几乎全是文盲,会写自己名字、就能直接当个班长,怎么对士兵进行爱国教育、激励他们的斗志,这是任道远从“璇瑰之眼”穿梭过来后、就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
一个士兵即便是文盲,可他天天听到的都是戚家军大败倭寇、明军大胜入侵朝鲜的倭寇、岳家军悍不畏死、所向披靡……人潜意识中的勇敢就会被激发出来,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会逐渐树立,爱国情怀更是会渐渐深植于心。
任道远认为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比任何说教都管用,当然,宣讲排的演出节目都是严格审定的,只有刘巧嘴一个人得到许可、可以轮番说他那六本书,其他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些节目是被禁止演出的。
按说任道远这次北京之行还是很圆满的,不过有四个插曲,搞得他有些尴尬。
首先是《太公报》女记者柳玉茱要对他进行独家专访,按说这是宣传定威军的好机会,再加上柳玉茱也帮过定威军的忙,所以任道远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可在采访过程中,柳玉茱一直目不转睛的看着他,这让从未有过与异性过密接触的任道远感到很不自然。
其次是与德国礼和洋行副经理施塔赫谈判建设军工厂的事宜时,他19岁的女儿艾莉娜好奇的一直盯着任道远看,也让他如芒在背。
作为直系军阀团体的老大,曹锟当然不愿让吴佩孚完全掌控军权,他一面扶植与吴佩孚闹翻的冯御章,也没忘拉拢任道远,他托人说亲,想把他的侄女嫁给任道远,任道远只能用他最崇拜的霍去病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来搪塞曹锟。
美国大使为了拉拢定威军这支后起之秀,把欧美舰队在渤海口拦截日本重巡洋舰舰队的功劳都说成是美国人力主的,还特意举办舞会、庆祝任道远成为中华民国最年轻的巡阅使,舞会上,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三等秘书南云奈香,公开向任道远示爱、一直围着他转,幸亏在德国大使馆见习的艾莉娜过来帮任道远解了围。
阅兵仪式结束后,乔林第二天就带着特务团离开北京、北返热河,任道远独自在京城逗留了几天。